]
[莫斯科首都圈和圣彼得堡皇都圈不断扩大的铁路网。俄罗斯工业化加速的引擎。]
[新设内阁部门——铁道部。]
[铁道部下属的铁路建设委员会,即西伯利亚铁路建设委员会的前身。]
“一直进展缓慢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复线化几乎已经完成,首都圈的西部铁路网更加密集了。”外交大臣说道。
“啧。铁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啊。”皇帝不禁感叹道。西伯利亚大铁路,以首都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为中心,向西延伸的铁路设施,这意味着铁路网延伸到了俄罗斯统治下的乌克兰地区。
“是的,预计随着铁路技术的发展,俄军的机动性将达到过去俄军难以想象的程度。”军事顾问分析道。土地贷款,俄罗斯实际上是以土地贷款的形式接受救助资金,工业化速度如同脱缰野马般狂飙。
“此外,随着工业园区制造业的发展,武器装备的生产速度也大大加快。”经济大臣补充道。
“总动员令下达后,军队集结速度会超乎想象地快。”施里芬总参谋长表情严肃,喃喃自语道。
“施里芬总参谋长,您怎么看?”皇帝看向施里芬,询问道。
“我们必须率先宣战。”施里芬回答得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
>>> 施里芬的战略考量
从一开始,施里芬就一直警惕着两线作战的局面,在指挥帝国军队时,也预留了一定数量的预备役部队。一听到奥斯曼帝国陷入破产危机的消息,他就立刻赶到柏林皇宫,扩大了征兵令。与俄罗斯的战争,意味着要面对其广袤领土和庞大人口,德国也必须赌上国运。
“为什么呢?”皇帝疑惑地问道,《互不侵犯条约》仍在生效,俄罗斯似乎也没有立即撕毁条约的打算,而奥匈帝国正拿着最后通牒,只等德国的开战许可。柏林皇宫当下并不需要立刻投入战争。
“在德国完成战争准备之前,尽量拖延战争的策略不是更好吗?”首相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陛下。”施里芬坚定地低下头,说道,“俄罗斯现在不宣战,并非是不想打仗,而是在等着看德国兵力分散,坐收渔利。”
“一旦德国在西线分散兵力,他们就会趁机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