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两支胳膊粗细的鼓槌高声喊道:“各队就位,回我号令!”说罢擂动鼓槌,便是一阵急如密雨的急促鼓点。片刻之间,箭楼下传来三声短促的牛角号,随即一声悠长的回应:“弓弩一千就位。”箭楼高处三声沉重的大鼓,城头两声长号一声回应:“滚木礌石一千就位。”箭楼一阵长鼓,城头又一声长号一声回应:“长矛手三千就位。”之后随着箭楼鼓点声,城头相继高报:“游击手一千就位!搬运手两千就位。”最后一阵战鼓,城头猛然齐声大吼:“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山鸣谷应间一阵沉雷向远方碾去。
此时,远处大军已经凝成了一片辽阔的红色森林。倏忽之间,隆隆战鼓掠过原野,三个硕大的步兵方阵推着云车、抬着云梯,怒云翻卷向这座连绵群山中的小小关城压来。方阵之后,三面大纛旗猎猎舒卷,“赵魏韩”三个斗大的白字在城头看得分外清楚。
按照田轸军令,猛攻函谷关从午后开始。这也是春秋战国以来的攻城惯例,一则大军驰骋抵达城下,须得稍事休整;二则午后攻城与夜战衔接紧密,士兵不致脱力。但司马尚三将另有一番想头:函谷关缩于两山之内,城下最多容纳两万多人攻城,赵魏韩三军二十四万人,足够轮番猛攻,无须担心士兵脱力;若能在楚军拿下武关之前攻克函谷关,先期直入关中腹地,那便是一战扬名天下。有了这番想头,三将不约而同地喊出一声“早打好”。于是,三军部署惊人的一致:三万骑兵留守大本营,五万步兵轻装疾进猛烈攻城;关城一旦攻克,后续骑兵立即长驱直入;即或攻城战旷日持久,各军步兵也可轮换回大本营休整。如此部署之下,十五万步兵全部轻装,只带一日干粮,只带与攻城相关的兵器,其余辎重全部留在了大本营。
部署一定,三军午夜出动,轻装疾进,太阳出山时赶到了函谷关下。一看函谷关并无重兵布防,三将大是振奋,一声令下,三军各出一个万人方阵:赵军居中,魏军在北,韩军在南,一齐猛攻。三将城下约定:谁先破城,函谷关便归谁之国家。约定一立,三将立即各自晓谕本军,并立下绝世重赏:第一个登上城头者立赏千金,封千户。对于浴血沙场的军兵来说,赏金多少是身外之物,当真战死了还不一定领得到;千户封地可是子孙承袭万世不移的爵位,当真是千载难逢。如此赏格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