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烽烟四起,黄巾起义的战火燃遍了九州大地。长社一战,袁术崭露头角,他的智慧与勇气在战场上大放异彩,成功击败了黄巾渠帅波才,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然而,战后的局势却依旧严峻,二十余万黄巾流民的命运,沉甸甸地落在了袁术的肩头。
面对众人“杀降筑京观”的提议,袁术力排众议,他目光坚定,言辞恳切:“这些人虽曾为黄巾,但不过是被乱世裹挟的可怜百姓。如今放下武器,我们怎可再下杀手?”在他的坚持下,二十余万条生命得以保全,而袁术也随之开启了一场艰难的安置征程。
为了确保安置工作顺利进行,袁术先是将军中精锐尽数集结。校场上,士兵们整齐列队,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袁术目光如炬,在队列中来回踱步,仔细打量着每一个人。他从中挑选出了最为机敏且可靠的将士,由颜良带领组成了一支先遣小队。
营帐内,气氛凝重而严肃。袁术亲自向颜良面授机宜,他的声音低沉却有力:“此番前往汝南,责任重大。你需提前抵达,与程昱先生全力沟通协调,务必筹备好充足的粮食、坚固的帐篷等物资。同时,要精心规划出安置流民的场地,每一处细节都不可疏忽。”颜良单膝跪地,双手抱拳,郑重领命:“主公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言罢,便带着队员们快马加鞭,向着汝南疾驰而去。
出发当日,阳光洒在大地上,却驱散不了流民们眼中的迷茫与恐惧,但看到袁术那一刻又变得坚定起来,跟随恩公成为他们余生所念,二十余万黄巾流民拖家带口,队伍如一条蜿蜒的长龙,望不到尽头。行李、杂物堆积如山,推车的吱呀声、孩子的哭闹声、人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队伍显得混乱而嘈杂,行进速度也极为缓慢。
袁术骑着一匹矫健的黑马,穿梭在队伍之中。他身着轻便的铠甲,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眉头微皱,眼神中满是关切与忧虑,时刻留意着队伍的状况。突然,他看到一位中年妇女因背着沉重的包裹而脚步踉跄,身体摇摇欲坠。袁术立刻翻身下马,快步走上前去,轻轻接过包裹,轻声安慰道:“大嫂,莫要着急,我们定会安全抵达汝南。到了那里,就有安稳日子过了。”那妇女抬起头,眼中满是感激,眼眶瞬间泛红,嘴唇颤抖着,连声道谢:“恩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