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鼓励流民从事农业生产。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部分流民长期流离失所,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缺乏农耕经验,面对农具和种子,他们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下手。
袁术得知后,亲自挑选了一批熟悉农事的老兵,将他们分散到各个村落。这些老兵们经验丰富,他们手把手教流民如何翻地、播种、灌溉。有位年轻的流民对播种间距把握不准,满脸困惑地看着手中的种子。袁术得知后,亲自来到他身边,蹲下身,用树枝在地上画出示范图,耐心讲解:“间距太密,庄稼长不好,互相争抢养分;太疏,又浪费土地。你看,这样的距离就刚刚好,既能保证庄稼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充分利用土地。”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眼神中满是耐心与期待。年轻流民认真地听着,不住地点头,眼中的困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希望。
同时,袁术组织有手艺的流民成立工坊,制作生活用品。工坊里,摆满了各种工具和材料。但工坊初期缺乏原材料,运作艰难。木材、布料、金属等物资稀缺,难以满足生产需求。袁术一方面派人四处采购,带着大量的钱财,前往周边郡县,与各地的商人洽谈合作;另一方面发动士兵和流民收集周边废弃材料,加以改造利用。他们收集废弃的木材,将其加工成桌椅、柜子;收集破旧的衣物,重新剪裁、拼接,制成新的衣物;收集废弃的金属,融化后重新铸造,制成各种工具。在袁术的努力下,工坊逐渐走上正轨,生产出的生活用品不仅满足了营地的需求,还能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袁术的悉心治理下,汝南营地逐渐热闹起来。田野里,庄稼茁壮成长,绿油油的一片,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浪;工坊里,机器声轰鸣,工匠们忙碌地工作着,一件件精美的生活用品被制作出来;街道上,人们来来往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曾经饱受战火的流民在这里开启了新的生活,他们对袁术感恩戴德,成为其日后发展的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