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风云激荡,群雄逐鹿,汉室衰微,董卓专权,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各地诸侯纷纷举兵,组成联军,立志讨伐董卓,匡扶汉室。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局势复杂,各方势力勾心斗角,矛盾纷争不断。
徐荣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指挥,成功攻破了袁术的营寨。刹那间,袁术营中一片混乱,士兵们四处奔逃,哭喊声、求饶声交织在一起,不绝于耳。徐荣的军队好似汹涌的洪流,在营寨中肆意穿梭,疯狂抢夺着粮草和物资。这场战斗大获全胜,看着堆积如山的钱粮,徐荣的心中却没有一丝喜悦。他心里清楚,战争远未结束,袁术虽遭败绩,但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就在徐荣准备下令收兵回城时,一员将领匆匆赶来,伸手拦住了他的去路。此人正是董卓的弟弟董旻,他满脸涨得通红,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大声说道:“将军,袁术乃相国之大患,今日他败北,士气低落,士兵毫无战心。我军大胜,士气正旺,应当乘胜追击,力求斩杀袁术。此乃天赐良机,万万不可错过!”董旻的声音在空旷的战场上回荡,充满了急切与渴望。他一门心思立下大功,好在董卓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进而在董卓的势力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徐荣皱了皱眉头,神色凝重地说道:“我军昨日出城以来,将士们拼杀了整整一日,早已饥肠辘辘。虽说士气高昂,但实则已是强弩之末。袁术虽败,可天明前才开始激战,其军队体力胜于我军。况且袁术善于用兵,万一我军追击失利,必然会一泻千里。我等出城时几乎倾尽大军,若有差池,汜水关和荥阳恐怕就不再为我军所有了。”徐荣的话语沉稳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军队的深切关怀。他深知,战争不能仅凭一时的冲动和热血,必须冷静分析,权衡利弊。
董旻却不以为然,他冷笑着说:“将军若是害怕,我自带军马前去追击,不过功劳可就没你的份了。”原来,董卓得知袁术想要攻打荥阳后,召集诸将商议,最终决定由董旻带领3万西凉铁骑来荥阳支援。董旻仗着自己是董卓的弟弟,平日里便飞扬跋扈,根本不把徐荣放在眼里。徐荣本是良将之才,顾念董卓的知遇之恩,一直对董旻的傲慢无礼隐忍不发。董旻却以为徐荣是在故意轻慢自己,心中愈发气愤。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