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这简直是天价!如此重税,商队根本无利可图,贸易还如何开展?我们认为,最多只能征收百分之五。”
面对各方激烈的争论,陈宇深知,若想推动贸易路线的重建,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化解这些分歧。于是,他开始组织多轮谈判。在每一轮谈判中,他都耐心地倾听各方的诉求,将他们的利益诉求一一罗列出来,然后以理性且客观的态度进行分析。
陈宇在一次谈判中,手持一根细长的木棍,指着铺在桌上的巨大地图,详细地为各方代表分析着不同贸易路线规划的利弊:“诸位请看,北方代表提出的山脉边缘路线,虽路途艰险,但安全性较高,对于一些珍贵且易损坏的物资运输较为合适;而南方代表提议的水路,确实能大幅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适合大宗物资的流通。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根据物资的特性,选择不同的路线,实现优势互补?”
对于税收问题,陈宇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税收过高,会抑制贸易的积极性;税收过低,则无法满足地方发展的需求。我们不妨综合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于经济相对落后、急需发展的地区,适当降低税率,吸引更多商队前往,带动当地经济;而对于经济较为发达、商业繁荣的地区,税率可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在保证各方基本利益的前提下,陈宇也做出了一定的妥协。他承诺,联盟会在一些关键路段提供护卫力量,降低商队的安全成本,以此来平衡因路线选择或税率调整带来的利益变化。同时,他还提出建立一个贸易协调基金,由各方共同出资,用于改善贸易路线上的基础设施,如修缮道路、建设港口等,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
经过数轮艰苦的谈判,陈宇的努力终于初见成效。部分地区被他的诚意和合理方案所打动,逐渐放下了心中的戒备,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他们在一份草拟的协议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仿佛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跨区域合作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然而,仍有少数地区持观望态度。他们或是对陈宇的方案还有所疑虑,或是担心在未来的合作中自身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陈宇明白,这些地区的态度至关重要,若不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贸易路线的重建将面临诸多阻碍。
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