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秘密,自然不能轻易示人。
一顶咖啡色大檐帽,正中的帽徽自然是特鲁琴式的,帽檐是黑色的。
腰间配有一把有着精美花纹的军刀。
同样是咖啡色的长裤,夏天是棉布制作的,冬天则是呢绒。
如果天气寒冷,则呢绒上装里面还有一件开领毛衣,外面还有一件黑色的呢绒大衣。
眼下是秋季,将呢绒大衣、毛衣备着,穿一套呢绒衣服就行了。
彼得诺夫今年五十八岁,不过他回到特鲁琴已经八年了,这八年他除了在学校教授俄语,还娶了一个土尔扈特寡妇,又多了一双儿女,算是老当益壮。
五十八岁的老彼得诺夫也得到了一套这样的衣服,能够告别单调的教书生涯而去外面看一看,他自然求之不得。
为了将拉丁文捡起来,他还专门向拉斐尔借来了一套拉丁文圣经,准备在路上来一个临时抱佛脚。
一行八人骑着马离开了埃利斯塔。
草木摇落,原野枯黄,日暮时分他们抵达了巴泰斯克。
巴泰斯克一听就是俄国人起的名字,原本乞塔德也给这里起过“和硕特”的名字,不过显然俄国人对这里的影响远大于蒙古人。
而且,以前的和硕特大台吉扎木杨已经搬到了扎波罗热居住,乞塔德临时起的名字当地人反而不习惯。
这里原本是哥萨克的定居点,还有一座小城,不过在第四次俄土战争中,俄国人为了奖励扎木杨所部的勇敢,便将此城赏给了他。
故此,虽然城门上虽然用蒙、汉两种文字写着“和硕特”,但这里的人依旧习惯用“巴泰斯克”来称呼它。
暮色中,一座黑褐色城池矗立在顿河东岸。
为了不触怒俄国人,这座城池修建的并不大,最终确定下来只有方圆四里大小,每面城墙只有约莫五百米,但依旧是典型的中方制式。
外墙包砖,内里夯土,城里建筑物也是中式四合院的格局,作为和硕特部正经的嫡长子,色可色那眼下成了这里的市长兼旅长。
得知渥巴锡等人来了,他也亲自出城迎接。
晚上在色可色那的府邸用过晚饭后,渥巴锡便向他打听起前面的路来。
“大台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