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回绍定三年春,蒙古兴兵之事刚刚传入临安城。
枢密院大堂,左相崔与之、右相陈贵谊、刑部尚书乔行简、吏部尚书郑清之、兵部尚书魏了翁五人齐聚此地。
“崔相,蒙人此次攻伪夏可谓精兵齐出,皇帝领军,拖雷辅战,西夏危矣,我等如何是好?”
陈贵谊自任右相以来整顿史治,将在朝的寄俸官外派地方安置,又上书削其薪俸,使皇帝谨慎任命奉祠官,而现在他又在制定对奉祠官的筛选法令,一旦此法令经过赵官家的点头,那么凡有行酷,贪污,弄权,枉法等差遣经历的职官都不能请求奉祠。
这无疑是一项大吏法,期间不知要得罪多少文臣武将,但陈贵谊还是毅然决然的在做此事,而且现在是紧要关头,打压朝内声势一旦转移到外战身上,陈贵谊害怕此令会无疾而终。
“正甫不必忧心,即便西边与蒙古开战,朝内该推行的法令还是要强制措施,老夫只要不闭眼, 这万万千的乞奉官就要给老夫打起十二分精神, 不仅现在不让贪官枉法者奉祠,而且要追究旧人过失, 一旦坐实,老夫要把他们这些年吃进去的全部打吐出来,本朝恩浓,不杀文士, 但没说不让刺配三千里, 台州地广,种粮食的人缺的紧。”
凡政策实行需上行下效,自导倒史案之后高官层的风气逐渐清流化,加之皇帝勤勉, 临安府数十年的奢靡之风也在一点一点的改变。
且赵官家任用崔与之为辅朝第一人有利有弊, 崔与之出身岭南,在朝中根基浅,加之老帅正直, 很少有攀附门路,但正因为如此崔与之才能放开手脚帮清流们施展他们的政令,用崔与之的话来说一时的骂名算个甚,当初全绩还背着弑杀君王的名头呢。
“西凉战事一起,朝中自不能袖手旁观,不过筛选令引出了不少文笔精湛的家伙,他们现在的着墨点是整个朝廷高官,百姓不明真相, 皆是议论纷纷。”
魏了翁被高稼的影响一直是主战派, 对蒙古,亦对金人, 明明背着大文豪的身份, 却是个脾气火爆的老头。
“战亦可,但金人不能不防, 最好让金蒙形成耗战之势, 期间也可让曹友闻加强三观五州防御。”
乔行简一开始贯彻的思想就是主和, 以前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