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对策(下)
“民生既有倒悬之急,为何州府拉不下颜面?不如尽早上报朝廷,请朝廷减免赋税,此为正道也。”
廉希宪此语一出,杨彦全也沉默了。
不错,这是最优解,上奏朝廷减税,减轻财政压力,与民休息,方可长久。
但王鹗做不到啊。
其一,朝廷攫取南方钱粮大力支援北国的方政策略十年不会变,北国久苦矣,相较于南方富庶地,北民的生活才叫举步维艰,没有朝廷输粮输钱,北民反叛之势永不止歇。
都活不下去了,谁认皇帝老子?
其二,赵官家曾言:光化襟四路之要冲,控江汉之咽喉,其治不弱襄阳,其兴尤比汉阳。
在上这是轻飘飘的一句赞扬,但在下就是对州府长官大力的鞭策,光化州历任长官都在奋力追赶襄汉,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事。
有道是上山容易下山难,别人都能收齐税钱,为何王鹗不成?那是不是变相的惰政?
就算赵官家同意,也会有不少的南方谏官以此论事,王鹗这个北人府君怎么当的长久?
“胡闹,州府大事岂能儿戏?税为国本,无天灾之年不可动摇,若每个州府官吏都请求皇帝减免赋税,朝廷如何自处?那只会是我等牧方者的失职!”王鹗冠冕堂皇的说道。
“学生失言。”廉希宪不敢再多言。
“保贤继续说说看。”
“归结起来也很简单,改变架构,让墟市不止是流通之市,应兴起本土实业,把光化变成物货产地,让商人自己主动来光化卖货交易。”
“光化州尚有铁矿,难不成要建几个矿场?亦或引川蜀织锦技术,大兴纺市?”王鹗抚须道。
“铁矿、纺市、煤场皆可作为,但这些厂市坊司需要大量钱财才能启动,州府并无充足的银钱应对。”杨彦全就是管账的,对库里有多少银子门清。
“州府少银,可引大行会来开采,届时州府从中抽利即可,而且开采买卖还可多征一份杂赋,一举两得。”王鹗自得笑道。
“只恐周期过长,大行会对州府心存芥蒂,很难成事。”
无论是探矿开采,还是纺造引流,大行会都要投入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