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之见有一子在枣树前驻足良久,不由得好奇问道:
“你怎么不捡枣吃?”
那孩子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又看向枣树上的枣,
“道长,我可以多打一些枣吗?”
张道之故作严厉道:“你的那些同窗们,可不曾像你这般贪得无厌。”
孩童低头沉默,片刻后,又用着一种哀求的语气,开口道:
“道长,我不白吃,我会写字,我我还会收拾院子我帮您务工可好?只求您让我多打一些枣子。”
张道之见他似有难言之隐,也不好追问,遂让他打枣去吃了。
只见他打了约有六十颗左右的枣子,但并未急于去吃。
而是褪去身上的布满补丁的外衫,小心翼翼的将那些枣子包裹起来。
随后,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张道之道谢,如此才肯离开小院。
待其刚走。
就见一中年书生缓步走来,
“那孩子叫张白圭,自幼无父,随母亲生活在京城。”
“近日,他的母亲染病不起,因家中拮据,缺衣少粮”
“想要多打些枣子,应该是要给他的母亲去吃。”
张道之释然,看向书生,问道:“阁下是?”
书生抱拳道:“在下姓王,乃是附近义学山长,专为这些孩子启蒙。”
张道之笑道:“给孩子们启蒙,却教他们道德真经,王山长是个妙人。”
王山长道:“天下经义,殊途同归,无论道德经亦或四书五经,于在下看来,都一样。”
张道之赞许点头,“三教一家,王山长不拘泥于一家之长,那些孩子们能有你这位启蒙老师,是他们的运道。”
那些孩子,有男有女。
可见,这位王山长,还讲究有教无类。
待他话音刚落。
就只见王山长看向院中,如他一般,赞许点头道:
“观这小院,前有开阔明堂,后倚沉稳靠山,左有青龙蜿蜒,右有白虎驯顺,实乃藏风聚气之佳地。 ”
“俗话说,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先生隐于市井,所求为何?”
张道之好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