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联系的事件情节,附在该物品上,以表明东西的来头和起伏跌宕的传奇色彩。
看似是不经意的说出,实际上句句都有设计,字字都有伏机。
作为收货方来说,就是要从这些真真假假的话中,找到真实可靠的依据,从而达到低价买进的效果。
十多分钟后,那藏民的嘴角已经出现了白皮,可他还没说完,看样子肚子里的话还不少。
于是我拿过茶碗,给他倒了一杯甜茶,打断说道:“好了好了,朋友,喝口茶,歇一歇,听我讲两句可好。”
他这才停止了说话,舔了舔嘴唇,端起碗来一饮而尽。
“你说的,我不知道真假,但是从这物件的成色和质感来看,年代的确是有了。”
“但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不了你高价吗?”
“姜老板,你说。”
“首先,这东西的特殊之处你我都清楚,抛开人骨不谈,我问你,什么样的人,又是谁的骨头?”
“你知道吗?你确定吗?依据又是什么?”
“这……”
见他语塞,我继续说道:“我收了这东西,肯定是想卖的。”
“而凡是能买嘎巴啦的,一是有钱,二是有信仰,这种人,最关心细节。”
“这不是珠子,也不是天铁,给你一块不知名的人骨头,让你天天在手里盘,你不怕?”
从实际利益出发,是最能打败故事的手段。
无论他再怎么渲染,拿钱说事儿,瞬间让其没了招架之力。
嘎巴啦这东西,主要出自两类人的头骨。
一是大善之人,比如寺庙里的得道高僧,圆寂后会根据其生前遗愿,弟子们将他的骨头磨成颗粒,穿成念珠,附之无数遍的佛经加持,才得以成型。
二是大恶之人,为了助其洗脱罪孽,高僧们也会把其骨头制作成嘎巴啦,超度他们。
一串嘎巴啦,通常是108颗,使用的头骨数量,可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
这两类,前者几乎不会流于世间,都是僧众们代代相传。
后者,倒是有可能流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