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一路到应天。
朱允熥跟他一直聊。
这一路上,朱允熥对解士仁不只是聊天,更多的是观察,了解他的人生志向。
最终,朱允熥给他规划了一条合适的路线。
“解士仁,你想做官。”
“草民……”
“你想,但你的性格唯唯诺诺,需要磨练。先跟在朕身边,朕有很多事要向你讨教。”
“草民岂敢!陛下但有差遣,草民不敢不从。”
“以后你不是草民了,要称‘臣’。”
宁王的事还没全部解决,各地的天宁教需要清理一下。
解士仁说,只要公告天下,说宁王是天宁教的主子,并说他勾结倭寇,意图谋反,天宁教会自然瓦解。
谋士就是谋士,一语中的!
天宁教的事情解决之后,瓦剌和鞑靼就成了大难题。
蒙人好战,想跟他们完全达成和平是不可能的。
和亲不过是一时的太平。
过不了多久,瓦剌和鞑靼的战争就会结束。
他们这场斗争,已经接近尾声了。
两者算不上输赢,双方损耗都很大。
再打下去,他们就没余力来对抗大明了。
两个大汗只要不傻,便会停战。
快到应天的时候,朱允熥问解士仁,他有什么好办法来对付瓦剌和鞑靼。
“皇上,元朝中后期,瓦剌和鞑靼就开始争权夺利了,到了元朝末期,他们的争斗愈演愈烈,已经不服朝廷管辖。这两大部落之所以前期不敢觊觎元朝,后期相互攻伐,甚至与朝廷抗衡,其本质在于国家的强盛,特别是元世祖在位时,元朝之强大,已经达到最大程度,不要说瓦剌和鞑靼,就连倭寇都不敢觊觎中原。”
“说下去。”
“臣以为,想要太平,只有强国,当国家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瓦剌和鞑靼不得不怕。可也有一个前提,不能让他们拧成一股绳,必须分化他们,让他们永远处于猜忌当中。”
“继续。”
解士仁说的笑起来:“皇上,在瓦剌和鞑靼的边界处,有数百里的草原是空地,那儿只有一群小股的闲散牧民,如果在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