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赵曦说了一会话,王尧臣和王大儒便走进了学堂,众人纷纷落座听课。
后来,朝臣们又上了几次劄子,希望赵祯能从朝中子弟中再选出两人来,补足那十人的空缺。
可赵祯呢,一直都压着没有批,理由也很简单,说是近日宫中变故太多,以后再议。
其实啊,他就是用这两个位子钓着这帮文臣,让他们乖乖听话,少给自己添堵。
后续顾鹤在宫里的日子,便也过的挺顺遂的,该读书就读书,该练武就练武,也没谁再敢跟顾鹤甩脸子看。
整个庆历六年,便再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唯一值得说道的,就是这一年,范仲淹为好友挥毫泼墨,写下了那篇横空出世的《岳阳楼记》。
这篇文章一经出世,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汴京的大街小巷。
王尧臣和王大儒都在自己的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分析过这篇传世佳作,并让顾鹤这些人,一一都要写份观后感来。
当然,这篇后世奉为经典的文章,在如今得到的也不全是褒扬,依旧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其中做为质疑主力的,正是欧阳修及其好友尹洙。
他们认为这篇传记中大量使用骈赋句式与抒情语体,偏离“平实朴素”的文风要求,不合古文规范,调侃应该称之为“传奇体”。
但不管有人怎么反对,其末尾总结纲领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注定了这篇传记的地位。
另外也正是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小事,那就是顾廷烨风流阵里急先锋的名头,也开始流传了出来。
要知道,今年顾廷烨也才十一岁,能去青楼楚馆干什么。
为此,顾鹤还特意找顾廷煜提了个醒,让他关注下这件事。
本意是想让他,能借此了解到小秦大娘子,那看似贤良淑德表象下的龌龊阴暗。
只是这家伙一副乐得其成的架势,浑然不在意这个名声逐渐败坏的弟弟。
转眼间,连庆历七年也悄然过去大半,顾鹤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四平八稳。
然而,年末时分,一场突如其来的起义却打破了这份宁静。
王则在贝州发动起义,攻占州城后,竟自立为帝,国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