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情进展得很顺利。孙青山拿着剩下的二百多块钱,开始采购粮食。他的计划很简单:二百斤大米、三百斤小麦、五百斤玉米,再加上一百斤大豆,其余的钱全部换成了高粱。
松树寨的水稻种植面积不大,仅有几百亩旱稻。虽然这里的大米品质不输五常大米,但受限于三台山的阻隔,运输不便,产量一直上不去。这让孙青山有些遗憾,本想多换些大米的。
处理完粮食的事,他先把那六只小狗崽送回了家。随后借了一辆马车,将换来的粮食装得满满当当,朝着山下的柳树村驶去。
粮食加工是个技术活。松树寨只有几台老旧的石磨,磨出来的面里总是带着麸子,做出的馒头又黑又粗。相比之下,柳树村就先进多了,那里有电磨坊,是青山湾最大的屯子之一。
车轮碾过土路,扬起细微的尘土。孙青山坐在车上,脑子里盘算着接下来的打算。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这不是孙家的小子吗?”一个穿着灰布褂子的老人站在路边,手里握着烟袋锅子。
孙青山忙勒住缰绳:“宋大爷,我来磨面。”
“哦,是老孙家二小子啊!”老人眯着眼仔细打量着他,“长高了不少。”
不一会儿,磨坊师傅钱小马也闻讯赶来。看到马车上堆积如山的麻袋,他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青山兄弟,这是把全年的口粮都拉来了?”
“差不多吧,都得磨。”孙青山笑着回答。
磨面的工序繁琐,光是卸货就花了不少时间。钱小马一边帮忙搬运,一边感叹:“现在难得见到一次运这么多粮食来的了。”
秋意渐浓的傍晚,柳树村的老磨坊里传来石磨转动的沉闷声响。孙青山坐在一旁的长凳上,看着磨盘中缓缓流淌的白面,思绪有些恍惚。
“咦,这不是青山吗?”熟悉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沉思。
孙青山抬头望去,只见王高柱站在门口,脸上带着惯常的和煦笑容。阳光从他身后斜射进来,在地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
“王叔。”孙青山勉强挤出一丝微笑,心里却暗自叹息。他知道,今天这一关是躲不过去了。
王高柱快步走进磨坊,左右打量着:“一个人来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