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到底谁更有说服力?]
孔子虽然站在人民的角度,来思考万民,但骨子里还是精英叙事,完完全全的英雄史观。
核心立场 自然是 “天生德于予&34;(《论语·述而》),主张道德英雄引领文明。
孔子饶有兴味,他觉得天幕的问题真的非常有意思,便与弟子开始坐而论道:
&34;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34;,开篇就是强调英雄人物的道德示范作用如同北斗指引群星。
&3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34;,认为士大夫应&34;修己以安人&34;,通过礼乐教化使&3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34;。
开民智这一操作,还是有时代的局限性的。孔子深知这一点,后世的民智依托于一个伟大的国家,但当下还是做不到的。
&34;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34;,他留下这句话便闭口不谈,留下弟子们思索。
他还是认为制度演进需圣贤顺益调整,非庶民所能为。 虽主张&34;仁者爱人&34;,但其&34;唯上智与下愚不移&34;的论断仍暗含对民众自主性的怀疑。
至于“泥腿子”的代表,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的陈胜自然不这么想。
他们以鱼腹丹书、篝火狐鸣打破天命观,证明戍卒亦可改天换地。
振臂高呼的那句&3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34;,更是揭示暴政压迫下民众反抗的必然性,群众的力量在天下云集响应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虽自称&34;张楚王&34;,却沿用&34;公子扶苏&34;名号起事,他们自身虽然有勇气但面对当时的现实,还是不得已披上了仁义礼智的大旗。
至于建立政权后迅速腐化,&34;夥涉为王&34;则是农民起义,国人暴动的标准结局。
朱元璋更是这一矛盾的集大成者:
虽说出&34;朕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在《大诰》中称&34;朕起寒微&34;,却又在祭祀文中强调&34;奉天承运&34;,调和民本话语与君权神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