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庆历年间,杭州作为东南重镇,已然是一派繁华盛景。西湖宛如一面澄澈的镜子,倒映着岸边依依垂柳与往来如织的画舫。在热闹的市井之中,店铺林立,行人摩肩接踵,吆喝声、谈笑声交织回荡。
毕升的书坊,就隐于这熙攘的街道里。他站在书坊门口,望着店内堆积如山、破旧不堪的雕版,不由得重重叹了口气。当时,雕版印刷虽说盛行,却有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每印一部新书,都要耗费大量木材、人力与时间,重新雕刻一套木板。一旦刻错字,整块木板便报废,只能从头再来。而且,雕刻好的木板存放极为不便,随着书坊业务增多,仓库被塞得满满当当。
“长此以往,这书坊如何高效经营?知识又怎能广泛传播?”毕升眉头紧皱,内心满是焦虑与不甘。
这时,邻居家的孩童在街边玩积木,他们将形状各异的木块随意拼接,变幻出房子、城堡等各种造型。这一幕,如同一道闪电划过毕升的脑海,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悄然萌生:要是能把每个字都单独制成小块,按需排版,不就能解决雕版印刷的难题了吗?
当晚,毕升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在昏暗的烛光下,他精心挑选了一块细腻的胶泥,凭借多年精湛的雕刻技艺,将其制成一个个规整的小方块。
随后,他拿起刻刀,屏气凝神,在每个方块上精心雕琢反体单字。刻刀在胶泥上摩挲游走,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与期待。完成雕刻后,他轻轻吹去表面的碎屑,端详着这些凝聚自己心血的作品,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紧接着,毕升将这些胶泥活字小心地放入窑中烧制。等待过程中,他满心忐忑,在窑炉前来回踱步,眼睛始终紧紧盯着窑门。终于,开窑的时刻到了,他怀着紧张又激动的心情打开窑门,然而眼前的景象却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他的希望。许多活字因受热不均,出现了开裂、变形的情况,有的甚至碎成了粉末。看着这些失败的活字,毕升的心情跌入了谷底。
妻子见他满脸沮丧,温柔地握住他的手,轻声安慰:“相公,别太难过。你一直是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这次不行,咱们就再试,总会成功的。”
毕升深吸一口气,用力地点点头,眼神重新焕发出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