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这会其实还不叫黄河,大家都只叫它河水。
经过众小弟长年累月的泥沙贡献,最终才得名黄河。
其中最大的一个小弟,就是渭河。
渭河的泥沙其实也不是自产的,也是来源于小弟。
当然,沣河并不是贡献最大的小弟。
沣河起源于秦岭,相对来说,水土保持算是比较好的。
渭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泾水。
所谓泾渭分明,在《诗经》里面都有记载。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意思是泾水是在渭水的对比之下才显得浑浊,本身静止的泾水也是很清澈的。
《诗经》的成书可是可以追溯到西周的。
虽然,《诗经》里的诗句,是想借此比喻丈夫喜新厌旧。
但是,也由此可见,早在西周时期,泾水的含沙量就已经开始上升了。
等到大秦修了郑国渠,打通了泾水到洛水的通道。
虽然浇灌了沿途的农田,同时也把大量泥沙带了过去。
甚至有了“泾水一斗,得沙数升”的说法。
等到刘猪猪继位,他一直以来都是自比始皇的,加上郑国渠确实让秦国得到了大量好处。
想着始皇修得,难道他就修不得?
就让赵中大夫白公主持,从池阳谷口到栎阳,修建了一条两百多里的白渠,最终汇入渭河。
合称“郑白渠”。
如此一来,泾水的河沙就顺着郑白渠,洛水和它自己,分三股注入了渭河。
渭河:。。。。。。
子婴想到这里,觉得沣水的拦沙坝建不建没那么紧迫。
泾水的拦砂坝才是迫在眉睫的工程。
而且泾水正好流经云阳,让扶苏在云阳段的泾水上建一个拦砂坝再合适不过。
河沙可是建筑的顶好材料。
经过水流的冲洗,河沙的结构变得稳定,含泥量很低。
与水泥的其他材料混合,不会产生化学反应,造成材料腐蚀。
能有效增强水泥的硬度和抗腐蚀能力。
到时候,云阳又是产石炭,又是产河沙,还有学宫和五a级景区六国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