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拿着图纸又仔细端详了一会,找子婴确认道。
“这种短弩,考工室能否做出来?”
不管这图纸怎么出来的,如果真的能做出来。
那大秦的军队战力必将再上一个台阶啊。
好问题,不能呢!
“唔,缺少材料。”
大秦这会的冶铁工艺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很多农具都用上了铁器,比如铁犁铧、铁锄、铁镰等。
兵器中的铁剑,铁矛头等已经比较常见,而且还进行过表面处理,比如镀一层铬做防锈处理。
只是,这时候的大秦冶炼技术,是吸收了三晋的冶铁技术,再进一步发展的。
叫“铁山鼓铸术”。
简单来讲,就是把铁矿石和木炭混合到一起使劲烧。
在炉外再加一个皮囊做成的鼓风机拼命增加炉窑的含氧量,提高炉窑的温度,大概能到1000度左右,加速铁矿石的融化。
然后通过锻打的方式,使铁矿石变成海绵铁。
再经过反复折叠锻打,木炭反复加热渗碳,就能形成高硬度的渗碳钢。
再加上淬火和回火处理,镀铬的防锈处理。
就变成了好用的兵器和农具。
只是,这个过程就能知道,这个制作成本有多高。
反复锻打,和渗碳的过程就要耗费大量时间和木炭。
大秦虽然进行严格的质量管控和标准化生产,能稍微降低一些成本。
但是,始皇对技术并没有藏私,只把高端技术控制在军事用途上什么的。
他把铁器普及到农业生产上。
只是,官府对铁器的等级管理比较严格,设置的专门的铁官,用来管理铁器的买卖和借还。
这才有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斩木为兵”的机会。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面的朝代,对民间铁器的管控都极为严厉的原因了。
到元朝最严格的时候,甚至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的情况都有。
而通过木炭加热,和锻打祛除杂质的办法得到的钢材属于渗碳钢,只是在表面硬化了一层。
含碳量大概在02到03左右,属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