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的话点了点头:“我知道自己以前错的离谱,但求李大人给陛下带句话,未来让他看微臣的表现。
微臣绝对不会辜负陛下的信任和期望。”
李云志笑道:“高大人果然有志气,你放心这话我一定带到。
高大人在江南为官多年,本不用我一个京城来的官员在这里指手画脚,但我有几句话想对高大人说,也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高扬闻言赶紧打起精神说道:“但请李大人赐教。”
“赐教不敢当,你就当咱们是探讨罢了。
陛下虽然年少,但是却是少有的英主,他最是看重民生,高大人若是能做到这一点,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恢复布政使的身份。
本官仔细翻阅了江南府近几年的民生情况,江南虽然是鱼米之乡,但是旱涝情况却难以控制。
像前年江南就发了大水死了不少民众,今日干旱加上疫情又死了不少人。现在江南已经人口锐减了。
高大人要想解决民生问题,就要预防天灾人祸。
其实这旱涝问题并非不能解决,只要广挖沟渠,合理利用水资源,就算不是风调雨顺的年景也能做到不减产。
老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自然就愿意生孩子,江南的人口问题也能得以解决。
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若是高大人能抓住这个机遇便可立下不世之功。
到时候别说是江南的布政使了,就算入阁封相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高扬听到李云志的分析感觉自己眼前一亮又一亮,似乎找到了将来的方向和目标。
不过想到现实情况高扬又叹了口气:“李大人这话让我犹如醍醐灌顶,只是这治理水患哪是那么容易的事。
江南的情况复杂,从先帝的时候就派了不少的能臣前来治理,可是仍旧是十年九灾,不是干旱就是洪涝。
就是本官在任这些年也一直在治理江南的河道,可是都没有用。”
李云志不赞同的说道:“没有用,只是你们没有找对方法罢了。
我看过历年江南河道的治理方案,对于洪水泛滥的季节大多数是采用淤堵的方式。
这样只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