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夜读全唐诗 > 第58章 望送魏徵葬(1/5)
    太宗李世民诗之五十七

    望送魏徵葬:帝王哀思中的治世回响

    望送魏徵葬

    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望送魏徵葬》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悼念名臣魏徵而作的一首饱含深情的悼亡诗。在这首诗中,李世民通过对肃穆送葬场景的细腻描绘和深沉情感的真挚抒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对贤臣魏徵的深切哀思,以及对治世理想的深刻反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洞察贞观时代君臣关系与政治文化的窗口。

    逐联解析

    首联: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

    这一联开篇便展现出皇家威仪与君臣情谊之间独特的悖论张力。“阊阖”原指天宫之门,在这里代指皇宫正门,无疑是至高皇权的象征,而“金鞍”装饰的御马,更是彰显出一种尊贵与威严,暗含着“君王亲临”所赋予的无上殊荣。“上林玉辇”则描绘出帝王车驾从宫苑出发,前往野郊的情景。要知道,按照常规礼制,“天子不临臣丧”,但李世民却打破这一传统,亲自为魏徵送葬,这一行为足以凸显魏徵在他心中“人镜”般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表面上是皇家仪仗的威风凛凛,实则反衬出李世民与魏徵之间超越君臣身份的深厚知遇之情,这种反差更增添了情感的分量。

    颔联: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

    此联巧妙地营造出时空错位中的永恒追忆氛围。“野郊新别”直观地呈现出长安郊外送葬的悲痛场景,而这一场景又呼应了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提出的“载舟覆舟”的民本遗训,让人不禁联想到魏徵一生对国家与百姓的深切关怀。“河桥旧饯”则将思绪拉回到贞观初年,那时君臣二人在灞桥策马同游、把酒言欢的往事历历在目。今昔对比之下,强烈的反差感将李世民“痛失股肱”的锥心之痛展露无遗。在这里,“野郊”与“河桥”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符号,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构建起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场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时光流逝与人事变迁带来的巨大冲击。

    颈联: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

    这一联实现了天象与心境的精妙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