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李世民诗之八十八
弦弓惊世,豪情满诗:《咏弓》赏析
太宗诗咏弓《纪事》作董思恭诗
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
落雁带书惊,啼猿映枝转。
在历史与文学交织的浩瀚长卷中,《咏弓》一诗宛如一颗闪耀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虽作者存争议,但诗中那磅礴的气势、精妙的意象,使其无论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还是董思恭之手,都成为值得品味的佳作。这首诗借弓这一意象,展现了古代军事力量的强大,字里行间饱含豪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战争世界的诗意之门。
逐联细品,诗韵悠长
首联:弦月如弓,流星似箭
“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诗的开篇,一幅充满张力的画面跃然眼前。“上弦”,那是拉弓之人将弓弦奋力拉开,直至满弦的状态,而诗人以“明月半”来形容这拉满的弓弦,着实精妙。半轮明月,在夜空中散发着清冷而柔和的光辉,其弧度优美,恰似拉满的弓弦,不仅形象地勾勒出弓的形状,更赋予了弓一种高雅、宁静却又蕴含无尽力量的气质。明月象征着圆满与光明,在此暗示着拉弓之人追求精准与胜利的决心,仿佛这张弓承载着光明与希望,随时准备射出正义之箭。
“激箭流星远”,将视角转向被射出的箭。“激箭”二字,让人感受到箭离弦瞬间的强大冲力,那是力量的爆发,是速度的极致体现。而“流星远”,则以流星划过夜空的瞬间来比喻箭的飞行。流星,那是夜空中转瞬即逝的明亮光芒,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箭如流星般射出,在空气中呼啸而过,划出一道长长的轨迹,射程之远,超乎想象。这种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箭的迅猛和不可阻挡,仿佛能听到箭划破长空的尖锐声响,感受到其强大的穿透力。流星象征着速度与力量,箭如流星,不仅展现了弓箭本身的威力,更隐含着对拥有这种强大军事力量的赞美与自豪。
颔联:雁落猿惊,威慑尽显
“落雁带书惊,啼猿映枝转”,镜头切换至弓箭威力的展现场景。“落雁带书惊”,大雁,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信使的象征,它们在高空中自由翱翔,传递着远方的消息。然而,在这张强大的弓箭面前,大雁也难以逃脱被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