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夜读全唐诗 > 第119章 李隆基《过晋阳宫》(2/3)
犹”和“宛”字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岁月流转,虽然物是人非,但这些旧景依然承载着往昔的记忆,让人睹物思人,对李唐先辈的丰功伟绩肃然起敬。

    感慨命运,反思当下

    “运革祚中否,时迁命兹符。”诗人感慨时代变迁,命运的车轮滚滚向前,李唐王朝也曾经历过国运的兴衰起伏。世事变幻,王朝更迭的命运似乎自有其定数,然而,如今的自己肩负着延续祖宗基业的重任,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此句承上启下,既总结了历史的沧桑,又引出了下文对自身责任的思考。

    “顾循承丕构,怵惕多忧虞。”回顾先辈开创的宏大基业,诗人心中充满了敬畏与不安。继承这份伟大的事业,责任重于泰山,他时刻战战兢兢,忧虑重重。这种忧虑并非无端,而是源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自身能力的审慎反思,体现出诗人作为统治者的担当与使命感。

    “尚恐威不逮,复虑化未孚。”诗人进一步阐述自己的忧虑,担心自己的威望不足以震慑四方,忧虑教化不能深入人心。在那个时代,统治者的威望与教化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诗人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为之忧心忡忡,可见其用心良苦,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

    “岂徒劳辙迹,所期训戎车。”诗人表示自己来到晋阳宫,并非只是徒然留下足迹,而是有着更深的期望。他希望能从先辈的创业历程中汲取经验教训,整训军队,提升国家的军事力量,以应对各种潜在的威胁,守护好李唐的江山社稷,展现出其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

    亲民之举,颂德之情

    “习俗问黎人,亲巡慰里闾。”诗人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他亲自走访民间,询问百姓的风俗习惯,慰问乡里民众。这种亲民之举,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关怀,也反映出他希望通过了解民情,更好地治理国家,赢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展现出一位仁君的风范。

    “永言念成功,颂德临康衢。”诗人站在康庄大道上,心中永远铭记着先辈的成功,对他们的功绩充满了敬仰之情。他希望通过歌颂先辈的美德,激励自己和后人不断奋进,让李唐王朝的辉煌得以延续,同时也向百姓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长怀经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