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夜读全唐诗 > 第156章 李隆基《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1/3)
    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三十八

    仙途送别,逸韵千秋:《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品鉴

    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

    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

    间一作闻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

    林泉先得性,芝一作松桂欲调神。

    地道逾稽一作鸡岭,天台接海滨一作濒。

    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是一首满含深情与敬仰的五言律诗,出自唐代李隆基之手。此诗围绕送别道士司马承祯展开,字里行间不仅流淌着真挚的送别之情,更深入刻画了司马承祯超脱世俗的形象,以及对其修行生活和高洁品质的高度赞誉,同时也折射出李隆基对道教文化的尊崇。

    诗的开篇“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便奠定了全诗不凡的基调。“紫府”,在古代文化中,它既是道教传说里仙人居住的仙境,也可寓意朝廷对贤才的重视与渴求,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与权力核心。在此处,表明司马承祯作为贤士,其才学与品德备受朝廷关注,足见其不凡。而“清溪祖逸人”描绘的送别场景充满诗意,清澈见底的溪水潺潺流淌,仿佛在诉说着离情别绪。“祖”意为饯行、送别,“逸人”指司马承祯这位超凡脱俗的道士。清溪不仅是自然景观,更象征着司马承祯纯净高洁的品格,如溪水般清澈透明,一尘不染,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清幽、高雅的氛围。

    颔联“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通过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凸显司马承祯的独特之处。“江湖”,在古代文人的语境中,常常代表着远离朝堂、隐居世外的生活,那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了自然的野趣与闲适;“城阙”则是朝廷与都市的象征,代表着繁华喧嚣、功名利禄和世俗的纷扰。司马承祯选择的生活轨迹与常人截然不同,他远离城阙的繁华,投身江湖的隐逸,这种“异迹”体现出他超凡的人生选择。“殊伦”强调他与世俗之人在情趣、志向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凸显出他超脱世俗的高远境界,让人不禁对他的精神世界充满好奇与敬意。

    颈联“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深入剖析司马承祯的内心世界。“间有”表示偶尔,“幽栖者”指那些选择隐居生活的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