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五十八
君臣间的诗意“对话”:唐玄宗《续薛令之题壁》赏析
唐玄宗续薛令之题壁《本事诗》云:开元中,东宫官僚清淡,薛令之题诗自悼,有“无以谋朝夕,何由保岁寒”句。上幸东宫,览之,索笔题其傍云云。令之遂谢病归。
啄木觜距长,凤皇羽毛短。
苦一作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唐玄宗的这首《续薛令之题壁》,虽短短二十字,却以精巧的构思和生动的意象,在君臣之间展开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它不仅是对薛令之自悼诗的回应,更深刻展现出特殊语境下微妙的政治关系和人物心态。
首联:形象对比,暗藏褒贬
“啄木觜距长,凤皇羽毛短。”开篇,唐玄宗便运用极为精妙的对比手法,构建起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啄木觜距长”,诗中的啄木鸟,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它那长长的嘴,尖锐且有力,犹如一把锋利的凿子;脚爪强健,间距颇长,抓握有力。这独特的生理构造,是它赖以生存的“利器”,凭借这些,它能够在树干间灵活穿梭,精准地啄开树皮,捕食藏于其中的害虫,满足每日的生存需求,代表着一种为眼前实际利益而奔波的务实形象。
与之相对的,是“凤皇羽毛短”。凤凰,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是高贵、祥瑞、志向高远的象征,其身姿优雅,羽色绚丽,本应翱翔于九天之上,接受众人敬仰。可在此处,凤凰却被描述为羽毛短。这一描述,打破了人们对凤凰的固有印象,暗示着即便拥有尊贵的身份和高远的志向,在某些情境下,也可能面临困境,无法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这看似简单的对两种鸟的描绘,实则有着深刻的隐喻。啄木鸟影射薛令之,暗指他过分关注个人生计,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得失,显得目光短浅;而凤凰则象征着唐玄宗自己所代表的皇家,拥有着更为宏大的格局和高远的志向,两者形成鲜明的反差,在无声之中,传达出唐玄宗对薛令之的一种隐晦的评价与态度 。
颔联:态度明确,暗示选择
“苦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此联笔锋一转,从形象的对比深入到对薛令之态度的回应。“苦嫌松桂寒”,“松桂”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被用来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