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昭容诗四
圣驾临寺韵悠长,诗笔颂世意万千——上官婉儿《驾幸三会寺应制》赏析
驾幸三会寺应制
景龙二年十月三日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一作君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在唐代诗歌的灿烂星空中,上官婉儿以其卓越才情与细腻笔触,留下了众多闪耀篇章,《驾幸三会寺应制》便是其中的璀璨佳作。这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十月三日,彼时圣驾幸临三会寺,上官婉儿以诗记之,将这一皇家盛事生动展现,字里行间尽显深厚文化底蕴与高超艺术水准 。
首联:点明时地,镌刻历史印记
“景龙二年十月三日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诗的开篇,上官婉儿以简洁而精准的语言,点明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景龙二年十月三日,这一特定的时间节点,将诗歌置于历史的坐标之上,赋予其独特的时代意义。三会寺作为释子谈经说法之处,本就充满了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悠悠梵音仿佛仍在空气中回荡。而大臣们在寺中刻字留念,更为这座古老的寺院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气息。这些刻字,是岁月的见证,也是臣子们对这段特殊经历的铭记,它们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为诗歌拉开了一幅古朴而庄重的序幕 。
颔联:古迹含情,圣心尊崇佛典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颔联中,“故台”与“残简”两个意象,宛如两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寺院悠久历史的大门。旧时的讲经台,虽历经风雨,却依然留存着往昔的痕迹,遗老们对它的记忆,是岁月的沉淀,也是寺院兴衰的见证。而“残简”则是佛教文化传承的珍贵载体,尽管残缺不全,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唐中宗对这些残存经文简牍表现出的求知若渴与崇敬之心,不仅体现了他个人对佛教文化的重视,更彰显了皇家对宗教信仰的尊崇态度。这种对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的关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 。
颈联:帝王胸怀,祈愿家国昌盛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