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夜读全唐诗 > 第298章 李煜《九月十日偶书》(1/3)
    后主煜诗之一

    煜,字重光,南唐元宗子。仁孝,善属文,工书画,妙于音律。置澄心堂于内苑,引文士居其间。尝着杂说百篇,时人以为可继《典论》。开宝中,封陇西公,赠吴王。集十卷,诗一卷,失传。今存诗十八首。

    九月十日偶书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雨歇酒醒,秋意中的李煜情思

    在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世界里,《九月十日偶书》宛如一阕深沉的悲歌,奏响于秋日雨后的黄昏,承载着他复杂而又浓烈的情感,字里行间尽显对时光、人生与世俗的深刻洞察与无尽感慨。

    开篇:情起于景,奠定沉郁基调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诗的开篇,李煜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压抑而又充满愁绪的情境之中。秋日的傍晚,细雨绵绵,阴云密布,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灰暗的纱幕所笼罩。此时,李煜从沉醉的酒意中渐渐苏醒,现实的种种烦恼与忧愁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他感时伤怀的心绪久久难以平复。晚雨、秋阴,这两种自然景象本就自带凄凉、萧瑟之感,再加上酒醒后的落寞与清醒,三者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一种低沉压抑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悲伤基调,也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李煜内心的沉重与痛苦。

    景中含情:自然意象的哀婉隐喻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诗人将目光投向秋日的自然景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衰败、凄凉的画面。曾经娇艳欲滴的菊花,在冷落的秋意中失去了往日的艳丽,花瓣凋零,残败不堪,仿佛在诉说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与衰败。而红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飕飗的声响,这声音在诗人耳中,竟如同战场上竞相擂响的战鼓,喧嚣而又纷扰。黄花的冷落,象征着世间美好事物的逐渐消逝,让人不禁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而叹息;红叶的鼓噪,则暗示了外界环境的喧嚣与纷扰,与诗人内心渴望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烘托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仿佛在这纷繁的世界中,他已找不到一处可以安放心灵的净土。

    情感纠葛:世俗间的挣扎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