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夜读全唐诗 > 第313章 后主煜诗之十六《题金楼子后并序》(1/2)
    后主煜诗之十六

    题金楼子后并序梁元帝谓,王仲宣昔在荆州,着书数十篇,荆州坏,尽焚其书。今在者一篇,知名之士咸重之。见虎一毛,不知其斑。后西魏破江陵,帝亦尽焚其书。曰:“文武之道,尽今夜矣。”何荆州坏焚书二语,先后一辙也。诗以慨之。

    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枫窗小牍》云:此诗同书藏内库,今朝误作金朝,徽庙恶而抹之,后竟如谶入金。

    焦土残卷,李煜笔下的文化殇思

    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不安、文化命运飘摇的时代,南唐后主李煜的《题金楼子后并序》宛如一声穿越历史尘埃的沉重叹息,借梁元帝和王粲书籍被焚之事,深切地抒发了对文化传承中断的悲恸,以及对历史兴衰、文化命运的深刻反思。

    开篇:文化瑰宝的惨烈消逝

    “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诗作开篇,李煜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震撼而又痛心的画面。“牙签万轴”,那是数量繁多、堆积如山的珍贵书籍,每一卷都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思想与文化传承,它们曾是知识的宝库、文明的火种。而“红绡”,这华丽的丝绸包裹,更凸显出这些书籍被珍视的程度,本应在岁月的长河中安然传承,供后人研读、汲取养分。可命运却如此残酷,它们竟与王粲的藏书一同被无情的大火吞噬。王粲,这位建安七子之一,其藏书不仅是个人的财富,更是时代文化的结晶。如今,一切都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李煜通过这强烈的对比,将文化传承的戛然而止展现得淋漓尽致,那被焚毁的书籍,仿佛是文化的断弦,发出令人心碎的绝响,让他对文化传承中断的痛惜之情喷薄而出,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文化消逝的巨大悲剧。

    反思:历史的讽刺与当代警醒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李煜笔锋一转,引入祖龙(秦始皇)焚书这一历史典故。秦始皇的焚书之举,在历史上臭名昭着,被视为文化的浩劫。然而,李煜却以独特的视角,用反问的句式发出感慨:若不是秦始皇当年留下了部分书籍的残卷,如今又怎能看到那些珍贵的篇章呢?这看似为秦始皇焚书开脱的话语,实则蕴含着强烈的讽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