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的研究造诣颇深。会议休息期间,陆琛主动走到大卫身边,与他攀谈起来。陆琛端着一杯咖啡,微笑着说:“大卫先生,您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让我深受启发。我觉得在应对这次的新型犯罪时,心理学或许能发挥重要作用。”大卫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放下手中的杯子,兴奋地回应道:“我也正有此意!这种新型犯罪组织如此狡猾,单纯从技术和法律层面很难彻底击败他们,从心理层面入手或许是个突破口。”
深度合作,剖析心理
陆琛与大卫在会议休息期间深入交谈,发现彼此对如何应对这种新型犯罪有着许多相似的看法。大卫认为,从心理层面入手,研究犯罪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弱点,或许能够找到瓦解其架构的方法。陆琛对此深表赞同,他兴奋地说:“大卫,我觉得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些犯罪分子之所以如此猖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自认为能够逃避法律制裁,有着一种侥幸心理。如果我们能从心理上打破他们的这种自信,或许就能打乱他们的部署。”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展开研究。他们在会议结束后,迅速组建了一个临时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执法人员、技术专家和心理学家。他们租下了一间宽敞的会议室作为临时办公室,墙壁上贴满了各种资料和线索,办公桌上堆满了电脑和文件。
他们收集了大量关于该犯罪组织的资料,包括其作案手法、成员背景等信息,试图从中找出犯罪组织成员的心理规律。他们发现,这些成员虽然分布在全球各地,但在追求利益和逃避风险方面有着相似的心理动机。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犯罪组织成员的心理,大卫还对一些已经落网的犯罪分子进行了远程视频访谈。
在一次访谈中,面对镜头,一名犯罪分子起初还试图掩饰自己的罪行,但在大卫巧妙的引导下,逐渐放松了警惕,开始讲述自己参与犯罪的过程和内心想法。他说:“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赚钱的机会,而且感觉很刺激。后来,越陷越深,虽然知道有风险,但总觉得自己不会被抓到。”通过这次访谈,大卫和陆琛更加明确了犯罪组织成员的侥幸心理和对利益的贪婪。
于是,他们开始制定一系列针对犯罪组织心理防线的策略,希望通过巧妙的心理战术,让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