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下,一处大门上挂着“知行”二字的院子里,中间最大的一处厅堂中。
此时的顾阳,正身着一袭青衫,手捧书卷,坐在三尺讲堂之上,温风和煦的看着下方的一百多个孩子:“孩子们,你们可知我为何请先生们教你们习文练武?”
下方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立刻举起手来,见顾阳点头之后,才站起身来行了一礼:“院长,这个我知道。教我们读书写字的柳先生说过,读书可以考科举,可以光宗耀祖。”
顾阳抬手示意了一下:“你先坐下吧,哪位同学还有别的答案?”
“我知道,教我们练武的诚先生说过,是院长让我们活了下来,让我们吃饱饭,穿暖衣,还可以习文练武。所以我们要学好本事,报答院长。”
“我知道,信先生说过,学了武可以让我们不被欺负,读了书可以让我们明白道理,学会知恩图报。”
“我知道,李先生说过……”
等那些积极发言的孩子们一一说完,顾阳才开口道:“孩子们,你们所说的答案,都是先生们教给你们的。并不是你们自己的答案。院长问你们,在你们来到咱们书院之前,你们都身在何处?你们的家人父母现在何处?你们的故乡在何处?”
随着顾阳声音落下,下面的一百多个孩子都沉默,随后各自回忆起以前的经历,回忆起家破人亡,四处流浪,朝不保夕的生活。
想到悲痛之处,有些孩子已经忍不住哭出声来。
这些孩子都是赵诚、赵信兄弟二人,从宋、蒙交界处的战乱区找到的孤儿,又或者是北方过来的流民,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亲人,饱经战乱流浪之苦。
如果不是顾阳赵家兄弟二人将他们收养,恐怕很多人早已经饿死、冻死在街头。
又过了一会儿,顾阳再次开口:“现在,请你们告诉院长,如果你们学好了一身本事,将来想要做些什么?”
“院长,我的父母亲人都被那些蒙古兵杀了,我的家乡也被他们占据了,如果我能学好一身本事,我一定要回去报仇!”
“对,我也要报仇!我要杀掉那些仇人!”
“那你们可有想过,那些蒙古兵有多少人?你们有多少人?即便是你学好了武功,可以杀的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