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见状,不禁微微一笑,轻声说道:“让这位满腹经纶的解大才子在这田地里干农活,确实有些为难他喽!”站在一旁的朱允熥听到这话,连忙开口道:“爷爷,您这话可说错啦!如今这解大才子可喜欢在地里干活儿呢,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便迫不及待地直奔庄子而来,甚至连午饭也都是在田间地头解决的哟!”
朱元璋听后,顿时来了兴致,好奇地问道:“哦?竟还有这般趣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呀?”朱允熥嘿嘿一笑,卖了个关子,然后才不紧不慢地解释道:“这事儿啊,还得归功于我大哥呢!之前大哥给解缙好好地上了一课……”接着,朱允熥便绘声绘色地将事情的经过详细地向朱元璋讲述了一番。
朱允熥缓缓地闭上双眼,思绪如潮水般涌来,渐渐地沉浸在了对那天事情的回忆当中……
一直以来,解缙这位大名鼎鼎的解大才子,总是给人一种目中无人、自视甚高的感觉。即便来到庄子之后,他的性格稍有收敛,不再像从前那般不可一世,但那些儒生所秉持的所谓文人风骨,依然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内心深处。
平日里,解缙倒也算得上是勤勤恳恳。他每日都会准时出现在田间地头,认真细致地记录下洪薯的生长习性。对待朱英时,更是表现得恭恭敬敬,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然而,只要一涉及到学术方面的问题,解缙那副眼高于顶的模样便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
就在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朱英如同往常一样,正在耐心地教导朱允熥算学知识。正当两人全神贯注之时,一旁的解缙忽然按捺不住,插嘴说道:“殿下,这算学不过只是微不足道的小道罢了,又何必如此劳心费神去钻研呢?”
听到这话,朱英不禁停下手中的动作,转头看向解缙,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回应道:“解先生此言差矣。这算学虽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儒学经典,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却是无处不在、不可或缺啊!就拿这洪薯的产量计算来说吧,如果没有扎实的算学功底,如何能准确得出结果?还有那农田的规划布局,同样离不开精确的算数。所以说,算学之重要性,不容小觑啊!”
解缙瞪大了眼睛,满脸不服气地嚷嚷着:“自古以来的学问之道,向来是以儒家经典作为根本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