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病房内有其他病友及陪护人员,不适合说家里的事;二来虽说老赵的体温降了下来,但还是精神欠佳,略显疲惫,故而赵梅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强忍着,把那些在心里翻来翻去的话生生咽回腹中。两个人只是不咸不淡地聊了几句家常。
待到晚餐时分,赵梅欲往食堂为老赵打饭,老赵却执意外出:“我又不是行动不便,活动活动筋骨还舒服些。”老赵就给老周打了电话,告诉她与赵梅外出随便吃一点,无需专程再跑一趟。小外孙在电话里嚷嚷要过来,老赵又逗了几句。老周说:把围脖和帽子戴上。”老赵嗯嗯着。随后,一同离开病房,朝医院外走去。
姐弟俩沿着医院门口的马路,拐来拐去走了好一段路,才进了一家叫“家乡味道”的小餐厅,一人点了一份叫“搅团”的小吃,切了一盘卤肘子,配了一份凉拌沙葱,一份芹菜花生米,都是小份,赵梅坚持付了钱。
搅团是西北地区的传统食品,特别是在夏季,农村的大嫂大妈们经常制作搅团。因为用料不一,就有了土豆、杂面、荞面等各种类型,浇的“盖点”也各有特点,可用浆水、醋加上时令蔬菜配制不同口味的“浇头”,当然,土豆、芹菜、青红菜椒是少不了的。而且,即使在西北,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甚至一个县里,做法和叫法都一样。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是口味以酸辣为主,不管哪里的搅团,都离不开油泼辣子和蒜泥这个调味品。一勺油黄椒红蒜白的油泼辣子,油汪汪的,看着鲜亮,闻起来香辣,吃起来更是回味无穷,犹如画龙点睛之笔,使本来平淡随意的一碗搅团吃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其次,都是以当地盛产的杂粮为主,所谓杂粮,自然是指小麦以外的其它作物。其实说白了,这一类的吃食,就是一代一代的“当家婆”们,为了让有限的食物更加符合家人的味蕾而不断努力探究、精心烹制的结果。在没有包产到户前甚至八九十年代,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杂粮仍然是吃饱的主力食品。近些年来,不再为能否吃饱担忧了,又开始怀念和寻找儿时的味道,搅团就又出现了人们的记忆中,慢慢就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特色美食,许多餐厅和小吃店也开始适应这种需求。作为从小吃搅团长大的老赵姐弟,吃的自然不只是美味,更是一种情感,是记忆中的一份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