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书评………)
任老师信息回的快且直接:“忙完了?有空吗?”
老赵回复:“这几天太累了。她的情况更糟,几乎天天躺着,长吁短叹的,要不就是发愣,吃也不好好吃。”
任老师先是回了一串省略号,又写了一段字:“那天还想着去医院看看老太太的,让小马说了一顿,说我傻,只好作罢。(读者也说傻,删了好多字。)谁知道这么快人就不在了。你也照顾好自己,生老病死,那个人都是免不了的。大姐许是悲伤过度了,慢慢就好了,总有过去的一天,有啥事你多担待些。好吗?”
老赵回道:“会的。你也早点休息。”
本来是想找人说说话的,可说起来了,却又兴趣索然。老赵心里明白,苦楚这个东西,只有亲身经历者才知道个中滋味,哪怕是最亲的人也体会不到,更别说分担。
人老了就会离开,这是谁也没有办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可真的离开了,最伤感的自然是最至亲至爱的那些人。老赵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经历这些,应该是早就看淡了。但也正是经历了,看淡了,明白了,才更加伤感,更加孤独。
老赵的父亲去世时,他只有十五岁,但少年丧夫的悲哀却是在以后的几十年间逐步显现出来的。比如包产到户后别人家的地上,都是父亲领着一家人热火朝天的劳作,而自己只是形单影只的一个人,一些实在一个人完成不了的活生,搭把手的也是母亲求告左邻右舍来帮忙,而一墙之隔的兄长看都不看一眼。甚至,还常常背后还使坏。兄弟阋于墙,却不外御其侮,还有什么比这悲哀的事呢。比如,别人结婚时,喜气洋洋的拜叩父母高堂,而自己却没了这份资格,特别是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的时候,倍觉冷清。自己结婚时,母亲拿出了存了不知道多少年的五百元钱,把家里的地皮都翻了个个,而姐姐们只是和来客一样,随了和别人一样的份子,至于说后来的买房,连问都都不曾问过,要知道,从老赵成家那天起,母亲就和老赵生活在一起。如果说,老赵和老周结婚时,老赵有过什么要求,那就是必须要和母亲生活在一起。而老周的回答,也是老赵下决心结婚的主要原因,老周说:“谁家里没有老人?”……这样的事真的太多。多少个盼望有父亲的日子,却只能黯然神伤,独自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