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雪家不是筒子楼,而是夏父夏母当时厂里分的大杂院。
大杂院也就是以前的四合院,这种四合院放在后世值钱,但在这时候,可不怎么有人喜欢住在大杂院里。
一来是因为住的人太多了,人多矛盾也就多。
但最主要的,其实是因为,相比于新盖的筒子楼,这些四合院都已经旧了。
虽然有些四合院被主人维护的好,但能当成大杂院的,即使原来的主人保护的好,等住了那么多人进去。
每个人又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看着就格外的破旧杂乱。
而且这时候的筒子楼,至少水是接的自来水,因此用水是方便的。
有些好一点的筒子楼,都是家里有浴室和卫生间的。
即使差一点的,那卫生间和浴室,也是每层楼都有一个的。
怎么样,也比住着不知道多少人的大杂院。
吃水要自己去院子里的井里打,洗澡要去街道的公共澡堂。
就连上厕所,也是大家共用的旱厕。
又脏又臭,夏天上个厕所都是一种折磨。
基于这种种原因,大家都喜欢住筒子楼。
到筒子楼就那么多,这时候住房又紧张,好多人都因为分不上房子,一家十几口人,挤在一两间屋子里。
或者就在外面租房子住。
因此,即使夏父夏母没有分到筒子楼,但好歹在四合院里分了一间厢房和一间耳房,总比没有房子要好得多。
原本夏雪在城里的时候,夏父夏母自己住的耳房,将厢房隔成两间,分给了夏雪和她哥哥夏巍。
不过后来在夏雪在乡下结婚后一年,夏巍也和纺织厂的一个女工结了婚。
因着夏巍好歹是个技术员,而且在厂里的几年表现也良好,结婚之后,厂里就给他分了一间四合院的厢房当作婚房。
房子正好就在隔壁院子,夏巍婚后就带着媳妇搬了出去。
因为夏雪已经在乡下结婚,因此她就建议父母搬到原先她和哥哥的厢房里去。
后来夏父夏母,和夏巍都同意了,将耳房留给了夏雪。
上次他们一家人来京市的时候,就是住在那间耳房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