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碑
第一章 银镯子
1937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皖南山区青石沟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李家的茅草屋里传来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
\"是个带把儿的!\"接生婆用破布包裹着新生儿,对虚弱不堪的产妇说,\"陈嫂子,你给取个名儿吧。\"
脸色苍白的陈氏望着窗外连绵的青山,轻声道:\"就叫德山吧,盼他像大山一样厚德载物。\"
这个在战火纷飞年代出生的男孩,不会知道自己的父亲正在遥远的战场上与日寇厮杀,更不会知道这一生他将与脚下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李德山五岁那年,村里来了几个穿制服的人,带来一个木盒子和一张泛黄的纸。母亲接过木盒子时,双手抖得像风中的枯叶。等人走后,小德山看见母亲抱着木盒子哭了一整夜。第二天,母亲指着木盒子对他说:\"你爹是为国捐躯的英雄。\"
1949年冬天,青石沟迎来了第一支解放军工作队。十二岁的李德山挤在人群里,仰头看着台上讲话的军官。那人身姿挺拔,声音洪亮:\"乡亲们,新中国成立了!从今往后,咱们穷人要翻身做主人了!\"
\"娘,我长大了也要当解放军!\"回家的路上,李德山兴奋地说。母亲摸摸他的头:\"好孩子,有志向。记住,做人要像你爹一样正直。\"
1953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村里有人偷了公社仓库的粮食,唯独李家母子宁可挖野菜充饥也不动公家一粒粮。饿得头晕眼花的李德山问母亲:\"咱为啥不能拿点?都快饿死了。\"
母亲严肃地说:\"宁可饿死,也不拿公家一粒粮。这是做人的骨气!\"这句话,李德山记了一辈子。
1955年征兵的消息传到青石沟时,李德山正在地里锄草。他扔下锄头就往家跑,进门就喊:\"娘,我要参军!\"
母亲没有立即回答,只是默默地拆开家里唯一的一床棉被。煤油灯下,她佝偻着身子,一针一线地缝制着一件厚实的棉袄。天蒙蒙亮时,她把棉袄递给整装待发的儿子:\"山里冷,带上这个。\"
李德山跪在地上重重磕了三个响头:\"娘,等我回来,一定让您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