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佛道圣迹
一、石刻佛经:岩骨上的慈悲
(一)晨钟未响的启程
寅时三刻,灵山北麓的石阶上响起第一声竹篓碰撞声。张老汉背着半旧的枣木刻刀袋,腰间挂着盛着朱砂的葫芦,鞋尖踢到松动的山石,火星溅在露水未干的苔藓上。他摸了摸左腕的疤痕——那是十年前在灵溪救起落水孩童时被岩石划的,当时昙摩大师在华严寺为他敷药,曾说:“施主与灵山有缘。”
转过三道弯,岩壁上的残佛映入眼帘。这尊半人高的释迦牟尼像,面部在五十年前的山火中被熏黑,衣纹却仍清晰如流水。张老汉跪地,取出磨得发亮的柳叶刀,刀鞘上刻着“忍辱”二字,是亡妻临终前用指甲划的。“秀娘,今天该刻《金刚经》第三品了。”他对着石像喃喃自语,指尖抚过岩面,凉得像秀娘临终时的手。
(二)千人刻经的长卷
卯时初,山径上的人流已如蚁群。挑夫王二狗的竹篓里,除了刻刀,还躺着昏迷的母亲,她的喉间痰鸣像破风箱。“菩萨若显灵,让娘能喝上一口水也好。”他抹了把汗,忽然看见前方岩壁下,老尼正领着一群村妇调制石绿颜料——用灵山特有的孔雀石磨粉,混着晨露和糯米浆,香气里带着矿物的清冽。
第一个刻字的是七岁男孩虎娃,攥着父亲留下的断刀,在张老汉指导下划出“如”字的第一笔。刀刃卡在岩缝里,他急得直哭,张老汉轻轻包住他的小手:“石头硬,心要软,菩萨在看着呢。”血珠从虎娃指缝渗出,滴在未完成的笔画上,奇迹般地,岩面竟自动泛出浅金纹路,将歪斜的笔画补正。
午时,阳光斜切岩壁,五百信众的刻刀在赭红色砂岩上起落,火星与汗珠齐飞。华严寺的知客僧玄慧背着经箧而来,每走十步便诵一段《金刚经》,袈裟上的金粉随步伐洒落,在岩面形成流动的光痕。当他走到张老汉身边,见老人已在岩壁上刻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刀工虽不工整,却笔笔透着力透石背的虔诚。
(三)血墨相融的圣典
未时三刻,张老汉的柳叶刀突然崩了口。他盯着岩壁上还差半笔的“佛”字,颤抖着从葫芦里倒出朱砂,混着指尖的血,用指腹补上最后一画。鲜血渗入岩缝的瞬间,整面岩壁发出蜂鸣般的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