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粥香》
一、 前夜·炉烟未歇
信州城的腊月总是带着股子清冽的禅意。城墙根下的老梅枝桠间凝着未化的霜,青石板路上印着深浅不一的驴蹄印,街角的当铺早早就挂出了\"冬月当新\"的幡旗。子时三刻,灵山寺的钟鼓楼传来三声沉钟,惊起檐角冰棱上的寒鸦,却惊醒不了西街豆腐巷里正在温酒的陈老汉。
\"又到腊八了。\"他粗糙的指腹摩挲着缺角的酒盏,铜炉里的松炭噼啪作响,映得满墙药草影子摇曳。三十年前他还是灵山脚下的樵夫,有回在鹰嘴崖撞见个倒在雪地里的小沙弥,怀里抱着半罐冷透的腊八粥,米粒间还浮着几丝松针——后来才知道,那是灵山寺每年开炉前的\"试锅粥\",专给山中清修的僧人充饥。
此刻的灵山寺后厨正热闹得紧。十八口青铜大锅一字排开,掌灶的了尘师父正踩着木梯检查房梁上悬着的柏木勺。松木蒸笼里飘出赤豆的甜香,小沙弥明海踮脚去够案上的桂圆,冷不防被监斋师父敲了下掌心:\"仔细着!今年的松针要取北峰阴面三年生的,前日张猎户送来时还带着雪呢。\"
山门外的三清观也没闲着。观主李真人正领着弟子在丹房调配\"五气散\",说是要掺进粥里。\"天地人三才,五谷配五气。\"他抚着长髯指点着案上的薏米、芡实,丹炉里的火苗忽明忽暗,映得墙上《黄庭经》的朱砂批注格外鲜亮。小道童清风偷抓了把炒香的白芝麻,刚要往嘴里塞,就被真人瞪了眼:\"那是给西市王婆子家孙子准备的,脾胃虚寒者需佐白芝麻引。\"
二、卯初·香雾起时
卯初刻,第一缕晨光刚爬上信州城的飞檐,不知谁家的梆子先响了。青石板路上的霜气还未散,就见提着瓦罐的老妪、抱着陶碗的孩童、拄着拐杖的老翁,从各条巷子里往大十字街汇聚。街角卖灶糖的王老汉掀开棉帘,就见自家闺女正踮脚往寺观方向张望,发辫上还沾着昨夜磨米粉时落的细雪。
\"奶奶快看,金光!\"穿红棉袄的小妮子突然指着灵山寺方向惊呼。但见寺庙山门前的两排灯笼不知何时全换成了琉璃盏,十八口大锅腾起的热气在晨光中折射,真如万点金鳞在云海里翻腾。更妙的是那香气,先是松针的清冽裹着赤豆的甜,接着是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