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巅结庐
建安五年的霜降,灵山北麓的大济村飘着细雪。胡昭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西南方向的百谷峰,峰顶的积雪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像一顶仙人的玉冠。他的青布衫上还沾着秦岭的霜尘,腰间悬着的青铜药壶轻轻晃动,壶身上“松谷”二字是昨夜借宿时用竹枝刻的——自拒绝曹操的第五次征召,他已在南下的路上辗转三月,终于寻到这处“前望千谷,后倚万松”的宝地。
“父亲,此处可还合意?”长子胡文义牵着幼弟的手,身后跟着两辆载着药草典籍的牛车。胡昭转身,看见儿子眼中的担忧,忽然想起十年前在颍川,曹操的使者曾带着黄金百镒叩响柴门,那时文义刚满二十,便已懂得替父挡住宦海风波。
“峰顶平阔如砥,可结庐炼丹;北麓有清泉五道,可洗药煮茶。”胡昭的手指划过老槐树的皲裂树皮,忽然笑了,“当年黄石公三试张良,今日这灵山,怕是要三试我胡昭啊。”他望向百谷峰,目光穿过渐浓的雾霭,仿佛看见峰顶的松涛在向他招手。
二、谷中岁月
百谷峰的冬日来得格外早。胡昭在峰顶搭建的草庐不足三丈,却用松木隔出三间:东间置丹炉,西间堆典籍,中间设石案,可研磨药材。每日破晓,他便背着藤筐踏雪入谷,靴底的铁钉在岩石上敲出清脆的节奏,惊起几只栖息在槲栎树上的寒鸦。
最难忘的是腊月里那次采药。胡昭在绝壁发现几株野生党参,藤蔓沿着赭红色岩石攀爬,根部竟缠着一条冬眠的赤链蛇。他屏住呼吸,用竹刀轻轻拨开蛇身,突然听见谷底传来孩童的哭声——大济村的虎娃失足滑落,正抱着凸石瑟瑟发抖。
“抓住我的藤筐!”胡昭解下腰间的葛藤,一端系在腰上,另一端抛向虎娃。当他抱着孩子爬回峰顶时,后背已被岩石划出数道血痕,却顾不上疼痛,先取出金创药敷在虎娃腿上:“记住,山中草木皆有灵,不可随意折枝。”
暮色中的草庐亮起油灯,胡昭对着石案上的《黄帝内经》出神,丹炉里的艾草香混着积雪融化的潮气,在草庐内静静流转。忽然,他听见峰顶的松涛声有异,出门只见月光下立着个青衫男子,腰间玉佩刻着吴地的云雷纹。
“在下周瑜,奉吴侯之命,恳请先生出山。”来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