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镇的中心,有一座历经岁月洗礼的古戏台,木质的框架斑驳腐朽,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默默诉说着清风镇的悠悠过往。曾经,这里是镇民们听戏娱乐、相聚交流的热闹场所,然而此刻,却被一层凝重的氛围所笼罩。日光透过戏台上方破旧的棚顶,洒下一片片破碎的光影,围坐四周的镇民们表情凝重,一场激烈的交锋仿佛即将爆发。
年轻的文艺青年晓妍性格活泼,率先大声打破寂静:“乡亲们,咱们镇有着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搞一个民俗文化体验基地,把那些看惯了高楼大厦的城里人吸引过来,先把咱镇的名气打响!” 这一呼吁,恰似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老街坊赵大爷撇了撇嘴,满脸质疑:“就凭咱们这点东西,能成吗?别到时候闹笑话,把人都赶跑咯。” 晓妍双手叉腰,不甘示弱地回应:“怎么不行?咱们这儿的民俗文化原汁原味,城里人就喜欢这质朴的感觉!” 刹那间,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支持晓妍的,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赞同赵大爷的,则指出小镇资源的 “不足”。现场乱作一团,嘈杂声不绝于耳。
我身处其中,镇民们的争论声如汹涌波涛般冲击着我紧绷的神经。这场关于民俗文化体验基地发展的探讨才刚起步,前方的道路依旧漫长。清风镇的命运,此刻犹如飘荡在风中的蒲公英种子,是落地生根还是随风消散,全在于我们后续的抉择。资金短缺的难题,该如何破解?民俗文化体验基地的构想能否顺利实施?我们心中那个美好的憧憬,还能实现吗?清风镇的未来,再度被厚重的迷雾所遮蔽。
在这混乱与迷茫之中,我下意识地寻求安宁,目光扫向会场边缘。只见老工匠陈叔稳稳地坐在那布满岁月痕迹的石墩上,与周围的喧嚣显得格格不入。他紧紧握着那把跟随他多年、饱经风霜的刻刀,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 “川” 字,眼神里满是困惑、担忧,还有藏在眼角皱纹深处那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唉,这好念想,就跟天边那朵最绚丽的彩霞似的,看着美,可谁知道是不是一场空欢喜。” 陈叔长叹一口气,声音低沉,“咱这心里啊,跟那乱麻似的,啥都反复琢磨过,就怕这好事像那泡沫,太阳一照就破了。” 说着,他用刻刀轻轻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