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日,东方大国历史研究院的阶梯教室内座无虚席,全息投影将太平洋彼岸的大陆轮廓投射在穹顶,一场关于大唐崛起的学术研讨正在进行。首席研究员周明远轻点触控屏,泛黄的航海日志在光影中徐徐展开:“公元1433年,一支由大唐宗室带领的船队意外偏离航线,在太平洋深处发现了一片广袤大陆。谁也没想到,这场‘意外’竟成为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
一、荒洲上的思想火种
当全息画面切换到新大陆的原始丛林,周明远的声音变得激昂:“初到新大陆的唐人面临着极端恶劣的环境,毒蛇猛兽横行,原住民部落林立。但正是这种绝境,让他们想起了被东方大国边缘化的墨家‘兼爱非攻’与‘强力从事’的理念。”画面中,衣衫褴褛的唐人正与当地部落分享农耕技术,手中握着用墨家机关术改良的农具。
更关键的转折发生在三年后。一支由墨家子弟组成的流亡队伍辗转抵达新大陆。史书记载,当时的大唐首领李致远亲自前往海岸迎接:“墨门重器,当为万民所用!”在他的号召下,墨家工坊在新大陆拔地而起,用简单的齿轮与杠杆原理制造出汲水器、舂米机,甚至改良了投石车用于防御野兽。
法家思想同样在这片土地上焕发新生。面对资源分配的矛盾,大唐移民借鉴法家“定分止争”的理念,制定了《新大陆公约》。公约明确规定土地分配、劳动分工与奖惩制度,还设立了由民众推选的“执法吏”。“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社区自治法。”周明远展示着羊皮卷上的条文,“它用法治思维,为混乱的拓荒生活带来秩序。”
二、思想熔炉中的制度创新
儒家思想的融入则为新大陆的发展注入了人文温度。在长安镇(新大陆首个唐人聚居地)的书院里,儒者们将“民为邦本”的理念与墨家的“交相利”结合,提出“共耕共富”的口号。他们创办义学,教导原住民识字;开设医馆,传播中医知识;甚至组织“互助社”,让唐人、原住民与陆续到来的欧洲移民共同劳作,共享成果。
这种思想融合催生出独特的社会形态。16世纪的《长安镇志》记载:“镇中设公仓,余粮入之;立匠坊,技艺传之;建集市,货物通之。”全息投影还原的虚拟场景中,不同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