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56章 文明对撞,固步迷局(1/3)
    2021年7月26日,长安总统府的量子书房被冷色调的蓝光笼罩。我轻点操作台,17世纪的世界图景在全息投影中徐徐展开:一边是大唐蓬勃发展的军事科研基地,机械轰鸣、灯火通明;另一边,清朝紫禁城的红墙内,皇帝正端坐在龙椅上,听着臣子们山呼“万岁”,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一、科技熔炉里的军事革新

    1650年的大唐西北军事科研基地,墨家技师们围聚在新式火炮的试验场。“这次的‘雷霆炮’采用了最新的膛线技术,射程至少提升两倍!”首席技师陈墨兴奋地擦拭着炮管,青铜炮身刻着《墨经》中的力学公式。不远处,蒸汽动力的锻造车间里,巨大的机械臂精准地将铁矿石锤炼成坚韧的钢板,用于建造新一代的铁甲战舰。

    在首都长安的议会大厅,关于军事科研投入的辩论正如火如荼。“必须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火器研发中!”商人代表举起手中的贸易报告,“我们在南洋的商队需要更强大的武力保护。”贵族代表虽然对此有所异议,但在详实的数据面前也不得不妥协。最终,议会通过决议,将年度财政预算的40用于军事科技研究,这一举措为大唐军事力量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科研基地的地下实验室里,学者们正在进行一项颠覆性的研究——将墨家失传已久的“神火”配方与西方的火药技术相结合。当第一枚改良后的火药炸弹在荒漠中爆炸,腾起的蘑菇云直冲天际,在场的所有人都意识到,战争的形态即将被彻底改变。

    二、紫禁城的虚幻盛世

    与此同时,在东方大国的紫禁城,康熙皇帝正把玩着西洋进贡的自鸣钟,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这些蛮夷的奇巧淫技,不过是供朕消遣罢了。”他随手将一本介绍西方科技的书籍扔在一旁,继续批阅奏章。在他的认知里,大清疆域辽阔、物产丰饶,何须向“化外之民”学习?

    朝廷大臣们更是对西方科技嗤之以鼻。当有官员提议学习西方的造船技术以加强水师时,礼部尚书立刻上奏:“我朝自有天朝上国之威仪,何须效仿蛮夷?那些奇技淫巧,只会乱了人心,坏了祖宗规矩。”在这样的氛围下,任何试图变革的声音都被淹没在“祖宗成法”的声浪中。

    民间虽偶有接触西方科技的机会,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