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60章 血脉同源,星火相传(1/3)
    2021年7月30日,长安历史档案馆的恒温展厅内,泛黄的信件与老照片在量子展柜中静静诉说着往事。我驻足于一组黑白影像前: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江南省码头,一群身着长衫、目光坚毅的民国青年正登上渡轮,船舷上\"大唐号\"三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跨越重洋的追梦者或许不曾想到,他们的脚步,踏出了一段文明交融的壮丽篇章。

    一、乱世寻路:渡海求学的热血青年

    1925年的上海外滩,汽笛长鸣打破了十里洋场的喧嚣。在码头的人群中,来自江南水乡的陈望舒攥紧了手中的船票,帆布包里藏着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去大洋彼岸寻真理。\"与他同行的,还有来自中南省的林振国,这个出身寒门的青年凭借全省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大唐公派留学名额。

    当\"大唐号\"驶入长安港,迎接他们的是震撼人心的景象:磁悬浮列车在轨道上飞驰,墨家工坊的机械臂有条不紊地运作,议会大厦的穹顶折射着智慧的光芒。\"这不是梦境,\"陈望舒在日记中写道,\"而是我们日夜渴求的未来。\"

    大唐政府为留学生设立了\"星火计划\",在江南省和中南省两地建立了专门的留学生培养基地。基地内,儒家书院的经史课程与墨家工坊的实操教学并行不悖。青年们白天学习量子力学、机械制造,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讨论《联邦宪章》与《新青年》的异同。

    二、思想熔炉:文明基因的深度融合

    在长安大学的课堂上,民国留学生们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碰撞。法学家讲解三权分立时,会引用《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墨家技师传授机关术,总不忘提及《墨经》中的光学原理。\"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早已蕴含着民主与科学的种子。\"林振国在笔记中感慨道。

    留学生们自发组织了\"新文明研究会\",定期举办跨文化辩论。当有人质疑大唐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体制时,陈望舒站出来反驳:\"我们学习的不是制度的形式,而是其背后"天下为公"的精神内核。这与孔子的大同理想、墨家的兼爱非攻,本质上殊途同归。\"

    更具开创性的是实践领域的探索。在中南省的农业试验田,留学生将大唐的量子滴灌技术与民国的农耕经验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