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6日,长安的量子书房里,全息投影的蓝光将整个房间映照得如梦如幻。我坐在悬浮椅上,手指在量子键盘上飞速敲击,一行行关于《永乐大典》的资料在虚拟屏幕上不断滚动。这部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自诞生以来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此刻,我决心揭开那些尘封已久的秘密。
一、惊世巨典的诞生
1403年,明成祖朱棣雄心勃勃,决心编纂一部前所未有的巨着,以彰显国威,传承文明。诏令一下,天下震动。解缙、姚广孝等文坛巨擘受命领衔,三千文人墨客齐聚南京文渊阁,一场文化盛举就此拉开帷幕。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朱棣的旨意,如同高悬的明灯,指引着编纂者们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披沙拣金。他们日夜忙碌,抄录、校对、分类,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共计约37亿字的内容,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以“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独特方法,有条不紊地编排起来。
历时五年,这部皇皇巨着终于在1408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赐名《永乐大典》。全书卷,外加目录60卷,装订成册,每一页都凝聚着编纂者们的心血,每一卷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
二、正本失踪之谜
然而,《永乐大典》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充满坎坷。成书后,由于卷帙浩繁,并未刊印,仅抄录了一部正本。1420年,明朝迁都北京,正本也随之北迁,深藏于皇宫大内。
到了嘉靖年间,这位痴迷道教、醉心长生的皇帝对《永乐大典》爱不释手,时常翻阅。1562年,宫中突发大火,嘉靖帝在一夜之间连下三道金牌,命人全力抢救《永乐大典》,生怕这部珍宝毁于一旦。经此一役,嘉靖帝深感忧虑,决心重录一部副本,以防不测。
重录工作由徐阶主持,选拔了109位书法精湛的抄书手,日夜赶工。他们以正本为蓝本,一笔一划地抄写,历时五年才大功告成。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副本完成后,正本却神秘失踪,从此杳无音信。
关于正本的下落,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毁于明亡之际的战火;有人说,它被李自成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