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网游动漫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25)揭秘寸口脉:清邪浊邪与上焦下焦的微妙关系(1/6)
    原文: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

    在中医理论中,“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这一论述,蕴含了深厚的医学智慧与辨证思维。

    首先,我们来解析“寸口脉阴阳俱紧”这一表述。寸口脉,即中医诊断中常用的桡动脉切诊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别对应人体的上、中、下三焦。阴阳,在此处可理解为脉象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等属性,用以区分病邪的性质与部位。“俱紧”,则通常意味着脉象紧张有力,可能反映出体内有寒邪或实邪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接下来,“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是对病因病机的进一步阐述。清邪,多指轻清上浮之邪,如风邪、寒邪之轻者,易于侵袭人体的上部,如上焦心肺区域,引发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浊邪,则指重浊下沉之邪,如湿邪、痰浊等,易于侵袭人体的下部,如下焦肝肾及肠道区域,可能导致水肿、腹胀、便溏等问题。

    原文: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

    “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这样富含哲理与医理的表述。这句话,从字面上理解,为我们揭示了外邪侵袭人体时的不同特点与影响。

    “它们往往首先侵袭人体的上部,如上焦心肺区域,因其性质轻清,故被称之为“洁”。这里的“洁”,并非指其纯净无害,而是相对于浊邪而言,其侵袭部位较为表浅,症状相对较轻。

    “浊邪中下,名曰浑也”,则是指性质重浊、易于下沉的外邪,如湿邪、痰浊等。它们通常侵袭人体的下部,如下焦肝肾及肠道区域,因其性质重浊,故被称之为“浑”。这里的“浑”,意味着其症状复杂多变,且往往缠绵难愈。

    “阴中于邪,必内栗也”,则是指当人体阴气不足,正气虚弱时,一旦遭遇外邪侵袭,便会出现内心恐惧、寒战等症状。这是因为阴气不足,无法有效抵御外邪,导致人体阳气受损,正气亏虚,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则进一步阐述了外邪侵袭的内在机制。当人体表气虚弱,卫外不固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