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网游动漫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27)脉诊揭秘:紧去人安,病愈先兆知多少(1/3)
    原文: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反映出人体内气血的运行状况以及脏腑的功能状态。

    “脉阴阳俱紧”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脉象都呈现出紧象。在中医脉学中,紧脉主寒、主痛,表示体内有寒邪侵袭或者气机郁滞,导致血脉收缩紧张。这里的“阴阳”并非指阴阳平衡,而是指脉象在寸(阳)和尺(阴)部位都表现出紧的特点。

    吐利”是指患者出现了呕吐和腹泻的症状。这些症状通常被视为脾胃虚寒、寒湿内盛等病理因素的体现,反映了体内寒邪对脾胃功能的不良影响。当脾胃受到寒邪侵袭时,其运化功能受损,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反而化为寒湿之邪,上逆则呕吐,下注则腹泻。

    而“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这句话,则进一步揭示了脉象变化与病情进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尽管患者已经出现了呕吐和腹泻等症状,但脉象中的紧象并未随之缓解,这表明体内的寒邪尚未得到完全驱散,病情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然而,当紧象逐渐消失时,说明寒邪已退,脾胃功能逐渐恢复,患者的病情也会逐渐好转,身体逐渐恢复安康。

    “此为欲解”则是对整个病程的总结,指出当脉象中的紧象消失时,意味着体内的寒邪已经得到驱散,病情即将痊愈。

    综上所述,这句话描述了一种因寒邪侵袭导致的病症,患者脉象紧张,出现呕吐和腹泻等症状。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当脉象中的紧象逐渐消失时,病情也会逐渐好转,预示着疾病的康复。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进展和预后,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原文: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躁扰者,必欲解也。

    “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这句话大致意思是,如果患者的脉象迟滞,到了六七天的时候仍然食欲不振,这通常表示病症是后发的,且体内有水分停滞,病情尚未得到缓解。在中医看来,脉迟通常与寒邪或阳气不足有关,而食欲不振则可能是脾胃功能受损的表现。水停则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