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网游动漫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5)揭秘阳脉浮阴脉弱之谜:血虚筋急,荣卫失衡(1/3)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这句话所揭示的,是中医对疾病性质进行分类的独特视角——通过临床表现的寒热属性来洞察病邪的本质。这不仅仅是一种经验总结,更是中医“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哲学思想在医学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当我们说“发热恶寒并见,多为阳邪致病”,这里的“阳邪”可以理解为那些具有温热、升发、活跃特性的病邪,如风寒之邪。注意,虽然名为“风寒”,但初起时正气抗邪,往往表现为热象,它们侵袭人体后,会与人体内的正气发生激烈交锋,正邪交争之下,便会产生发热的症状;同时,体表腠理因邪气闭阻而闭塞不通,导致恶寒之感。这一过程,正是中医所谓的“病发于阳”。

    反之,“无热恶寒”,则往往意味着体内阳气不足,或是寒邪直接侵入了较为深沉的阴分,如脏腑,导致机体失去了应有的温煦和活力,表现出一派寒象。这种情况下,疾病就被视为“病发于阴”。

    这样的分类方法,不仅有助于医生快速把握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更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本质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在中医的世界里,没有孤立的症状,每一个症状都是人体内部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的外在表现。因此,治疗疾病,就是要通过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使人体重新恢复平衡与和谐。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里的“七日愈”与“六日愈”并非绝对的时间限定,而是借用了古代哲学中的数理观念,来象征性地说明阳病与阴病的不同转归趋势。在中医理论中,阳主动、阴主静,阳病易于变化,但正气充盛者,往往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正气驱邪外出而愈;阴病则病程较长,且多伴有正气不足,但若能调和阴阳,使机体恢复平衡,亦能逐渐康复。至于“阳数七,阴数六”,则是一种象征性表述,意在强调阴阳属性的不同对疾病转归时间的影响,而非严格的时间预测。

    综上所述,这句话不仅是对疾病性质的分类,也是对疾病预后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它告诉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