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在中医理论中,“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这一描述,蕴含了深刻的病理与生理机制。所谓“战”,指的是人体在应对外邪入侵时,正气与邪气在体内进行的一场“战斗”。这场战斗体现在体表,就可能出现寒战、战栗的现象,是正气欲驱邪外出,正邪交争激烈的表现。
而“汗出”,则是这场战斗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重要标志。中医认为,汗是人体津液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汗液的排泄,可以调节体温,排出体内废物,同时也是邪气外泄的途径之一。当正气战胜邪气,迫使邪气随汗液排出体外时,患者往往会感到一身轻松,病情也随之缓解,这便是“因得解者”的含义。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免疫系统的应答以及炎症介质的释放等多种生理机制有关。寒战可以促进肌肉活动,产生热量以对抗寒冷或感染,而出汗则是身体为了维持体温平衡而采取的一种散热方式。当感染得到控制,炎症减轻,体温恢复正常时,患者自然会出汗并感到病情好转。
原文: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对于“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医诊断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脉浮,通常表示病邪在表,正气与邪气交争于体表。在外感病初期,特别是当人体受到风寒等外邪侵袭时,正气会调动起来,与外邪进行抗争。这种抗争在脉象上的反映就是脉浮。浮脉的特点是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浮萍漂于水面,象征着病邪在表,气血趋向于体表,与邪气相争。
而脉紧,则意味着寒邪侵袭,血脉收缩,气血运行不畅。紧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来绷急弹指,状如转索无常,其紧张有力之状,恰如弹动的绳索。这种脉象反映了寒邪对血脉的侵袭,使得血脉收缩,气血运行受到阻碍,表现出一种紧张、拘急的状态。因此,紧脉多见于外感风寒等病症,特别是当寒邪较重,正气与之抗争激烈时。
“芤”脉是一种特殊且极具临床意义的脉象,它形象地描述了脉管中间空虚,如按葱管,上下两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