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网游动漫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5章 (14)揭秘太阳病下后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详解(1/2)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这句话揭示了太阳病经过误下(即不当地使用了泻下的方法)治疗之后,出现的一种特定病机和治法。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条文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太阳病,是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一个病位概念,主要指的是外感风寒邪气,病位在表的证候。下之后,指的是原本应该采用解表法治疗的太阳病,却错误地使用了泻下的方法。脉促,指的是脉象急促,有时也被解释为脉来纵大(即脉象显得较为宽大而有力,但并非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心动过速)。胸满,则是指胸部胀满不适的症状。

    在太阳病误下之后,由于正气受损,邪气内陷,可能导致胸阳不振、气机不畅,从而出现脉促、胸满的症状。此时,治疗应当遵循“扶阳抑阴”的原则,既要扶助正气,又要驱散内陷的邪气。桂枝去芍药汤正是针对这一病机而设的方剂。

    桂枝去芍药汤由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去掉了原桂枝汤中的芍药),其中桂枝辛温,能温通胸阳、发散风寒;生姜辛散,能助桂枝发散风寒、调和营卫;大枣、炙甘草则能健脾益气、和中缓急。全方共奏扶阳散邪、调和营卫之功,从而使胸阳得振、气机得畅、脉促胸满之症得以缓解。

    桂枝去芍药汤方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谢邀。

    看到这个问题,我仿佛闻到了一股浓浓的中药味,哈哈,开个玩笑。不过说真的,这些药材的名字和用量,可是中医经典方剂中常见的配伍哦。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药材: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它们可都是中医里常用的“好伙伴”,经常一起出现在各种方剂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效。

    桂枝,性温味辛甘,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在这里,“三两”的用量,算是比较适中的,既能发挥药效,又不会太过猛烈。

    甘草,性平味甘,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这里的“二两(炙)”指的是炙甘草,炙甘草经过炮制后,药性更加温和,更适合用于调和药性、缓解药性峻猛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