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在中医理论中,“微恶寒”指的是患者感觉有些怕冷,但症状并不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张仲景提出了使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作为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这个方剂。桂枝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而在这个问题中,张仲景建议去掉芍药,并加入附子。
芍药在桂枝汤中主要起到调和营卫、缓急止痛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体质偏寒或阳气不足,去掉芍药可以减少对阴液的收敛作用,使阳气更易发散。附子则是一味大辛大热的药物,能够温阳散寒、回阳救逆。加入附子可以进一步增强方剂的温阳作用,适用于患者微恶寒的症状。
因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这个方剂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而阳气不足、微恶寒的患者。通过调整桂枝汤的组成,使其更加符合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方剂的选择和运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在使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时,也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这是一剂出自古代中医经典的方剂组成,看起来颇有几分古色古香的味道。让我为你一一解读这些药材及其制备要求:
1 桂枝三两(去皮):桂枝,性温味辛甘,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去皮可能是为了去除其表面的杂质和一部分寒性,使药效更为纯粹。三两在古代计量中是一个相对的量,现代使用时需根据具体方剂比例进行换算。
2 甘草二两(炙):甘草,性平味甘,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炙甘草是经过炒制后的甘草,炒制后其药性更为温和,增强了补脾益气的功效。
3 生姜三两(切):生姜,性温味辛,能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切片使用有助于更好地释放其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