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记载:“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
唐朝陈子昂有诗云:“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这轩辕台是一座长宽不过七尺的石台,高也不过三尺有余,就坐落在当年炎、黄两大部落大战的古战场上,传说乃是皇帝大胜后祭天的所在。然而正如诗中所云,当年陪黄帝一起征伐的应龙早已不知去向,就连黄帝的老师广成子,也只是成了一段遥不可及的传说。
说起这轩辕台,而今也只余遗迹之名,却无风景之胜,向来没有多少人至此游览。不过这一日,在轩辕台的周围却是聚集了两三百名的武林中人。
说起中原武林的历史渊源,从李白诗句中的“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到十三棍僧救唐王,而至本朝的三丰真人开一派之先河,无不脍炙人口。更是有季布、朱家、空空儿、聂隐娘等传说人物,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其中不为人知,埋没于红尘中的隐士大侠,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自本朝洪武皇帝立国以来,对明教、白莲教等教派多有屠戮,燕赵之客也大多隐姓埋名,再是少露人前,像今日这般的武林集会,已是百多年都不曾有过的盛况。
此刻的古轩辕台上,一名鹤发挽髻的道人正盘膝独坐,只是这道人面色灰黒,身体也是瘦的不成人形,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像活人模样,背上居然空背着一把剑鞘,只是那鞘中的长剑却不知去了哪里。
就在这道人坐下的石台四周,各坐着一名光头僧人,年纪也都不小,各个低眉垂目,表情肃穆,似对身外一切都做漠不关心。那一身的素白僧衣,再加上眉间装饰的白毫法相,更显得出尘脱俗,不沾世间尘垢。
而在这四名僧人的外围,却又坐着十一名背负长剑的道人。最前的那名老道膝上还横置了一把无鞘长剑,剑身寒光闪闪如秋水潋滟,剑柄古拙似苍龙昂首,此剑与台上那道人的剑鞘竟似浑然一体。
而这十一名道人也是有老有少,其中老者有三,年少者亦是三人,另外五人的年纪则都在四五十岁之间,云帆那日在莫愁湖上遇到的卓清溪,俨然就在这十一人中。
这些道士似正在与那四名僧人对峙,其余的江湖众人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