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木偶戏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军傩。1983 年,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提线木俑,其关节结构竟与当代木偶极为相似,这一重大发现为岭南木偶戏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也让人们对其悠久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到了唐代,根据《朝野佥载》记载,“岭南人刻木为偶,施机扩能拜舞”,这表明当时的木偶制作工艺和操控技术已经相当复杂,木偶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木质人偶,而是能够通过巧妙的机关设置,进行各种生动的舞蹈表演,为人们带来娱乐。
然而,真正让岭南木偶戏形成独特“鬼文化”特质的,始于宋元交替时期。南宋遗民林雷所着的《崖山遗事》中记载:“元兵至,乡人缚草为兵,悬偶于城,夜半金鼓齐鸣,元军惊退。”这种看似神奇的退敌之术,实际上是“阴兵借道”巫术的变体。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借助木偶和神秘的巫术,试图在战争中获得一丝胜利的希望,木偶也因此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
明代时期,黄佐的《广东通志》详细描述了潮州府的“赛魈”习俗。每年中元节,巫师们便会操纵披甲木偶巡游于大街小巷,他们声称这样做能够驱赶那些在战争中死亡的亡魂,让他们得以安息。此时的木偶,已经从单纯的娱乐工具,逐渐转变为了沟通阴阳、通灵驱邪的媒介,在人们的信仰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清代则是“鬼仔戏”发展的关键时期。据宣统《高州府志》记载,某知县因忌惮木偶戏中蕴含的神秘力量,下令禁止演出。然而,禁令颁布后,衙门连续四十九夜都能听到隐隐约约的木鱼声,仿佛有什么东西在黑暗中不断敲击着。最终,人们在戏箱底部发现了刻满符咒的槐木人偶,这些符咒散发着神秘的气息,似乎在诉说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种将道术与傀儡术相结合的案例,也印证了法国汉学家施舟人所研究的“岭南巫偶文化圈”现象,表明岭南地区的木偶戏与神秘的巫术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章 巫术秘仪:木偶开光与黑巫术
在岭南“鬼仔戏”的世界里,真正的戏班都掌握着一套秘传的开光仪式,这套仪式充满了神秘色彩,被视为戏班的核心机密。
民国时期的民俗学家黄仲琴在